地方官府這邊做這事的話,就以每年留存地方的稅銀為抵押,從茶葉、絲綢、生絲、陶瓷等方面下手,創辦地方國企;而如果由皇家這邊出面的話,那就以每年地方收取的金花銀為抵押,貸款從事茶葉、絲綢、生絲、陶瓷等生意。
這么一來,地方官府要是不認真經營而虧本,還不出錢給銀行,那留存地方的稅銀就沒了,必然會影響到地方官府自己,也就由不得他們不用心。皇家這邊也是同樣的道理,金花銀是宮里的一大經濟來源,一旦沒了,也是損失。
當然了,就只是這么做,還不足夠。這種國企,在大明朝也還只是皇后這邊主導的皇家紡織廠一家而已。至少地方上,還沒有類似的經驗,如果各地的國企為了利潤,利用他們的權力去欺壓工人,惡性競爭同行,那也是不信的。
既然是國企,這國企的領導就可以有官府派官進行管理,同時受到地方都察院和廠衛的監督,以此來控制,國企成立的初衷,不會偏離方向。
這個事情,在崇禎皇帝的主導下,最終就這么定下了。
因為忠烈祠的事情,崇禎皇帝就先關注了經濟上的事情。此時,一旦有了結果,他就又立刻關注起各省的防災救災情況。至少在他的印象中,明末小冰河時期的天災,是要一直持續到滿清康熙年間才慢慢地結束的。
果然,他只是一看,就發現有新到的奏章,有關江南那邊大旱蝗災的消息。
因為崇禎皇帝的重視,地方官府在一發現有大旱的跡象時,就立刻上報了。南京那邊,主事的孫傳庭和盧九德等人,立刻會商,按照崇禎皇帝定下的策略開始防災救災。
第一,集中民力,調遣衛所軍隊進行抗旱;第二,糧食管制,按口糧進行發放;第三,從其他各地立刻調集糧食之類物資支援蘇州府等受災地區。這個時候,崇禎皇帝第一次看到了,救災物資中,就有從浙江、福建運過去的大量番薯。
番薯這個東西,在大明這邊,最早就是在福建種植,并獲得了大量的產出。當時的福建巡撫為之大喜,立刻全力推廣,不過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最終卻沒有如愿。
而在這幾年來,穿越而來的崇禎皇帝親自出面,大力推廣,特別是把這番薯等經濟作物的產出,作為地方官員評定政績的指標之一,這推廣的難度就大大地降低了。自然而然的,福建、浙江這些原本就早已開始種植番薯的省份,產量要比別的省份,當然是要多多了。
看到番薯都開始出現在這救援物資的清單中,崇禎皇帝終于笑了,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番薯等物資會比原本歷史要更早推廣,為百姓所熟知,救更多百姓的性命,幫助他們渡過饑荒。
這一次的災荒,在原本的歷史上記載說,十五年春,太倉州大旱,斗米錢一百一十文,民有食子者。遺惠祠及隆福寺集饑民千余,日死無萁,稅糧急,漕米許三分之一,改麥折價,每石一兩五錢。冬米每石四兩,餓死載道,河中浮尸滾滾。城門巷口拋棄小兒百十為群,或有人引去,或視其僵死者,盡棄之叢冢,或聚而焚之,或掘坑埋之,蓋不勝數。幸不死者,剝榆樹皮為餅,糠皮為粥,一望村落,樹皮剝盡,是數十年沒有過的饑荒。
有大旱,就往往有蝗災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