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禎皇帝一個高興之下,頓時滔滔不絕地說了起來,從玻璃的基礎應用衍生出去,包括望遠鏡,放大鏡,還有眼鏡等等制作原理等等,整個大早朝,就成了他一個人的主場,就看著他在秀。
在明末的這個時間點,對于這些知識,正好處于一個半懂不懂的時代。那些西夷的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那些學識,大明朝這邊又有不少士大夫學之,比如徐光啟等人。
對于西方的這些東西,甚至有不少都蒙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比如說,有傳言說這些西夷有點金術,能把水銀變成銀子。利瑪竇就有記載,在肇慶的一對父子就相信這個,并為了學到這個點金術而加入了西教。
還有之前的時候,崇禎皇帝讓宋應星和陳子龍在給太子授課的時候,也有講解過類似知識,在大明這些士大夫中,也有一定的印象。
崇禎皇帝這一番講述,如果不懂的人聽了,那是聽得云里霧里,一點不懂,根本就不知道這些學識到底是個什么水平;而要是后世的人聽了,只要上過高中,基本上都能知道,也就沒什么;可偏偏這些有點基礎,卻又不了解的人聽了,那就顯得高深了。
一時之間,大明的這些文官武將,就有一個印象,皇上的學問,那是真得非常淵博
與此同時,不少人的眼睛,就盯住了那一件件玻璃器具,他們別的能力可能一般,但這賺錢的嗅覺卻是沒得說的。
不說別的,光是解決讀書人眼睛看不清東西這點,不管花多少錢,只要有錢,都會買的。而讀書人有錢么大部分讀書人絕對有錢
還有,要是窗戶和屋頂瓦片換成這種平板玻璃,所謂窗明幾凈,不就是大家所追求的么光線好了,看書的心情都會不錯。要是家里有點錢的,誰會嫌這個東西貴
于是,在崇禎皇帝好不容易說完之后,不少文官武將,都開始旁敲側擊地問皇帝,這個玻璃是會怎么處理
崇禎皇帝既然拿出來了,當然是早已打算好的。當即就宣布,在大明兩京十三省都設立國企玻璃廠,朝廷和皇家以技術入股,占百分之五十一,其余的百分之四十九,就拿出來拍賣。嗯,是一股一股地拍賣。如此,就能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當然了,之前答應宋應星的股份,崇禎皇帝也沒有食言,當眾宣布。
這一下,所有人看向宋應星,那眼睛都是紅的。
這玻璃絕對就是個聚寶盆,股份拍賣,以大明的財富,絕對是個天價。宋應星擁有百分之一的股份,那一年能分得多少錢,簡直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這一點,哪怕到了滿清末期,玻璃就是錢,也是所有人的共識。
在原本的歷史上,光緒三十年四月,博山玻璃公司在上海的中外日報上刊登“招股啟事”,廣招股本。據博山區文史專家張維用介紹,其股票分為五等,一等每股庫銀一千兩,二等每股庫銀五百兩,三等每股庫銀一百兩,四等每股庫銀五十兩,五等每股庫銀十兩。參照銀行存息例,以五厘計息,年終結算。利潤分為十成,一成報效政府,一成作為公積金,五成作擴大再生產之用,三成作為“花紅”。
不過這個博山玻璃公司最終是破產收場的,因為所有的技術和設備都是從德國進口,甚至連技師都是德國人,為首的月薪達五六百兩紋銀,一般吹制操作的技師每月也有三四百兩。每人配有馬匹、馬夫和廚師。這錢這樣花,就是聚寶盆也不夠用了,更何況,在滿清末期的時候,各種弊端都有,不破產就怪事了。
而在這個位面上,宋應星奉旨秘密籌備了這些年,技術什么的,都是自家掌握了,才公布出來的。受制于別人,那是不存在的。又有皇帝看著,把利益也分給了大明各階層的有錢人,這玻璃廠能搞破產那才是怪事了吧
之所以要兩京十三省都設立一個玻璃廠,主要還是這個時代的交通太不方便。要是只在京師設立一個玻璃廠的話,南方玻璃的售賣成本,一大半都是是交通上的,就太不劃算了。
按崇禎皇帝的意思,這個玻璃制品,不能賣得太貴,至少用于化學實驗的玻璃器皿,絕對要低價,能讓一般讀書人都用得起才行。至于那些主要當奢侈品用的平板玻璃之類的,價格高些倒是沒問題,甚至可以用這個高價來平攤化學實驗用的玻璃器皿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