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10月,南華西南郊的曠野上來了數千名勞工,在隨后的兩年之中,一棟棟高樓和操場甚至還有人工湖、園林等出現在這里。這就是南華大學。
就是在那一年,為了促進南華的高等教育事業,朱先海提出要創辦一所大學,盡管當時南華已經有了多所高等專科學校,但朱先海的目標是創辦一所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學。
當時看起來這似乎有點拔苗助長了,畢竟,當時南華并沒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教授。
自己沒有關系,就花錢從外邊請唄。反正這個時代的科學家都是互相流通的
在校園建設的同時,駐歐美分公司的獵頭們,開始他們的“圍獵”之旅,他們“圍獵”的目標就是各國優秀的學者,教授。在高額薪酬的回報下,在1866年3月大學開學時,全校78名教授和講師,除了少數幾名教授國學的講師外,其它的教授大都是歐洲各國,他們之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大學的教授或者講師。他們的到來,讓南華大學從一開始,就登上了某種學術上的高峰,畢竟他的教授大多數都是世界一流的。
不過事事也有例外,在農學部里,就有一位來自奧地利的學者,在大學里別人稱他為“神父”,他確實是神父,事實上,孟德爾是駐奧匈辦事處,根據朱先海開出的名單,從修道院里找來的,他曾在修道院里進行豌豆的雜交實驗,這個實驗從1856年至1864年共進行了8年。盡管早在1865年孟德爾將其研究的結果整理成論文植物雜交試驗發表,但卻未能引起當時學術界的重視。
畢竟,孟德爾的試驗遠遠領先于這個時代,科學界缺乏理解孟德爾定律的思想基礎。盡管他并沒有在歐洲受到重視,但是朱先海卻仍然把他列入了“引進專家學者”的千人名單之中按照朱先海的計劃里,為了促進工業科技的發展,將用十年的時間引進1000名各個行業的專家學者,基本上等于一網打盡他所能想到1870年代,甚至80年代所有的知名學者。
這些專家學者的引進,不僅會加快大明的科學技術發展,同樣也會讓大明的教育上升了一個新臺階。
不過,在引進的專家學者之中,孟德爾就是一個例外,這個“沒事找事”引進來的的怪人,在抵達南華大學后,就在農學院后面開墾出一塊田地,終日進行小麥的繁育試驗。
從1866年1月,這個腦袋有點兒大,體型稍胖的講師,就一心撲在這片試驗田上,當然作為大學講師,他也在課堂上教授植物學以及數學。
“孟先生,13號田的小麥長勢比之前的要好很多,我估計產量應該可以提高20以上。”
學生的話,讓孟德爾的臉上露出一絲笑容。
“要是這樣的話,今年就可以把我們的試驗成果上報了。”,
出身于貧寒農家的孟德爾非常喜歡自然科學,盡管他對宗教和神學并無興趣。但是為了擺脫饑寒交迫的生活,他不得不違心進入修道院,成為一名修道士。在收到南華大學的邀請時,他立即就拋棄了一切,來到了新大陸。
進入大學,成為教授,這正是孟德爾所渴望的,在來南華的船上,他一直苦思冥想著,如何向校方證明自己的價值,靠著無人能理解的“豌豆雜交試驗”這顯然不太可能。
作為一名學者,孟德爾從來不是一個迂腐的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一直渴望著自己的才學得到世界的認可。
而南華大學對他的知遇之恩,讓他感激的同時,更渴望通過相應的研究去向大學證明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在得知面粉是南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后,他就選擇了小麥作為突破口,抵達南華的當天,他就開始進行小麥雜交試驗。為了獲得盡可多的種子,他給印度、埃及、加拿大和美國等世界各地寫信求購不同小麥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