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不夠,水電來湊。
如今既然煤炭的供應日益緊張,那就在可持續再生能源上想辦法吧
這個時代開發太陽能肯定不現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應天靠近新安河,那就直接在水上做文章吧
于是乎朱先海直接了當的選擇了水電。
其實,即便是南華在某種程度上進入了電力時代,可是發電水平也是一言難盡。南華電力供應主要依靠的是火電,與后世的火電站采用的汽輪機發電機組不同的是,南華用的是蒸汽機發電機組,從效率上來說,蒸汽機并不適合用于發電。因為稍大些的蒸汽機,大都采用臥式結構,所以轉速通常都不高,每分鐘在一兩百轉的樣子。轉速低的發電機發電效率不高,直接導致發電成本較高,盡管蒸汽機的可靠性讓工程師們很滿意,但遠遠不及汽輪機。不過,對于正一心搶占蒸汽機最前沿的大明來說,汽輪機的工藝難度太大,短期內設計并制造出合適的汽輪機并不現實。
受到煤炭供應的影響,現在火電廠的煤炭供應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水電就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當然,以1871年的技術水平來說,想了在新安河上建個大型水電站,顯然不太現實,不過建不成大的,可以建小的。甚至都不用去建,早在西班牙統治的時代,在拉普拉塔河兩岸就建了不少水力磨坊或者水力制革廠,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就是使用水力。
“富勒面粉廠使用引水渠從上游引水,借助上下水位落差形成的沖擊力,引水渠內的水流可以驅動兩臺50馬力弗郎西斯水輪機,目前這家面粉廠”
不等方展博介紹完,朱先海直接了當的說道。
“就是這家面粉工廠了”
50馬力的水輪機,只要稍微改進一下,就可以構成一座小型的水電站。
雖然朱大皇帝不了解水電站的技術,但至少他卻很清楚水電站的前景。尤其是在煤炭資源不足,但是水力資源豐定的南美,發展水電是最好的選擇。
別的不說,就拿曾經世界上最大的“尹泰普水電站”來說吧,這座位于巴拉那河上游的水電站,一經建成之后,僅僅只是這一座發電站的年發電量就達到了驚人的900億度。
那怕是在這個時代不能建成如此龐大的發電站,也可以從小到大,一步步的發展水電。
僅僅只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富勒面粉廠的動力房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輪機驅動的傳動皮帶被取消,鐵質的機軸直接驅動一臺發電機。
1871年8月3日,這一天,隨著水閘的放下,在水力的推動下,轉動的水輪機驅動著發電機。
在指示燈亮起的時候,在眾人的掌聲中,朱先海頗有點兒激動的說道。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會采用水力這種源源不斷的力量,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時代電力時代”
電力時代
電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