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讓移民進入農場,我們更愿意讓移民進入工地,通過集體生活改造他們的思想,把他們身上那些散漫的東西去除掉,讓他們習慣集體生活,習慣集體主義,而且集體生活還會改變他們的很多不好的生活習慣,從而完成對他們思想上的改造,就這一點來說,工地絕對是一個鍛煉人的地方。”
怎么可能不鍛煉人呢
大明的工地可都是實施的半軍事化的管理。他們在工地上工作幾年,相當于在軍隊中生活了幾年,那種集體生活在他們身上打下的烙印是無法磨滅的。
這也是為什么早在南華那會,公司就習慣先把人送到工地上去鍛煉個一兩年,然后再招工的原因。
因為那些經歷了長期軍事化管理的工人更容易管理,更加有紀律。這樣的人當然比普通的移民更受工廠的歡迎了。
“過去,我們是靠修鐵路來吸納勞動力,但是隨后,我們會建水電站,一座大型水電站至少需要十幾甚至二十萬工人,而且這還是一個長期工程。少則工作幾年,多則十年。這樣的工程可以吸納大量的新移民,到那個時候,水電站工地就是我們培訓移民的訓練營,培訓學校。而且,水電站還會成為刺激工業發展的新引擎”
下個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里,為了解決就業,刺激經濟美國可是沒少修水電站。
最終那些水電站不僅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而且還進一步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帶動了他們的經濟復蘇。
其實別說是美國人了,就是大毛。還有小胡子他們為了解決就業,為了刺激經濟,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包括水電站在內的大基建。
而那些大基建的建設不僅可以大量的就業崗位,而且還會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需要投入大量的設備,無論這些物資以及勞動力都需要運輸。這又刺激了運輸業的發展,這樣一來自然而然的也就產生了一個經濟的良性循環。
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他們的經濟發展,而大明同樣也需要自己的大基建,來帶動大明的工業以及經濟發展
在這個時代,在基建落后的大明,大基建,絕對是真正的強國之道。
只要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在未來的20年之中,以鐵路,水電站這樣回報率比較豐厚的工業項目進行投資,大明的工業發展到那個時候就不是增加了一個普通的引擎。而且一個火箭助推器。
就像另一個時代的美國一樣,在接下來的20年里,通過鐵路投資狂熱,美國僅僅只用了二十來年的時間,就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強國。
走人家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這才是大明的發展方向啊
如此成功的先進經驗,又怎么能不去學習呢
不僅要學習,還要推陳出新。
水電站就是鐵路之外的一個新的突破口
無論是鐵路也好,水電站也罷,在這個時代都是高技術含量的龍頭項目。通過發展他們,不僅可以帶動大明經濟的發展,而且還能推動大明科技的進步。
不過這一切只是愿景而已,眼下還有更迫切的事情需要去解決。看著車外的城市,朱先海說道。
“當然,萬事開頭難,現在我們可以通過修建一些小型的水電站,進行一些技術積累,為將來的大工程做準備。順便緩解一下眼下的能源危機”,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