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塊鋼鐵里,都藏著一個國家興衰的秘密
這句話是誰說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語道出了19世紀國家興衰的根本。
19世紀什么工業最重要
肯定就是鋼鐵工業了
鋼鐵即是國家,因為工業生產離不開鋼鐵。沒有鋼鐵就無法制造蒸汽機,無法制造機床。也就不可能以機器生產機器。自然也就沒有了工業革命。
也正因如此,大明帝國一直以來對鋼鐵工業都是極其重視的。
從1862年,南華的大華鋼鐵公司的那座高57英尺爐膛直徑10英尺,年產量不過區區3600噸左右的煉鐵高爐,再到1870年,大華鋼鐵的1號高爐年產量達到36萬噸鐵,從蒸汽鼓風機到熱風爐,再到開始使用卷揚機將物料送到高爐頂部,皮帶機、火車和手搖軌道車等被用來移動爐子和主軋跨。這些技術進步大大提高了高爐的產量。
四年后,也就是帝國五年,大華公司的7號高爐生產了10萬噸生鐵年。
如果說每一塊鋼鐵里都隱藏著一個國家興衰的秘密,那么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作為世界頭號鋼鐵大國的大明帝國,無疑已經找到這個秘密技術。
當歐美各國還在那里靠著小高爐堆積著產量的時候,大明已經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大型高爐,甚至出現了一座高爐的年產量相當于一個國家的巨型高爐。
“這就是龍伯嗎”
在徐州的帝國鋼鐵公司內,潘志俊仰望著巨大的高爐,看著爐口噴吐的煙霧,他的目光中除了震驚還是震驚
能不驚訝嗎
“沒錯,它就是龍伯,這座巨型高爐不僅是帝國,而且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煉鐵高爐日產生鐵量達450噸,焦比900公斤噸生鐵左右。知道它為什么叫“龍伯”嗎”
程東海反問之余,用驚嘆的目光看著這座巨型高爐。
“龍伯,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個巨人國,名叫龍伯國。龍伯國的人身材個個頂天立地,走幾步就能繞世界一圈。”
“我知道,我知道,就是巨人的意思,是巨人的意思名副其實、名副其實啊”
潘志俊連連點頭說,說著一口西南官話的他,在驚嘆的時又說道。
“德年兄,你的意思是,咱這次就引進這個”
這次潘志俊來大明是為什么
就是為了引進鋼鐵廠所需要的設備,身為官二代的他曾在大明留過學,雖然二十五歲,卻已經是候補道,深得徐州的信任,當然此徐州非彼徐州,他現在身處徐州是米納斯吉拉斯州,大明帝國占領后將其稱為徐州,華夏那邊的徐州,則是中華帝國的京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