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帝國占領米納斯吉拉斯就開始對這里的鐵礦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在這里發現了帝國本土的第一座大型鐵礦儲藏量近百億噸,于是乎帝國多家企業共同成立“帝國聯合鋼鐵公司”,這間公司不僅擁有世界上第一流的設備,而且還是帝國最大的鋼鐵公司年產量超過四百萬噸,占帝國鋼鐵產量的30。
也正因為這里的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所以潘道臺才會選擇和帝國鋼鐵公司合作。
“華夏很大”
程東海說道。
“華夏未來需要修建的鐵路何止十萬里,以華夏之大,各行各業所需要的鋼鐵又豈止十萬噸如果僅僅只是立足于當下的話,又何必另建新廠,一個利國驛鐵廠,再加臺小高爐也就足夠了。”
利國驛鐵廠是李徐州創辦洋務時辦的第一座鐵廠,最初投資不過區區幾十萬兩,年產量不過數千噸而已,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年鋼鐵產量已超過14萬噸。
因為沒走漢陽的歪路,加之從小到大的擴建以及鐵路筑建的需求,鐵廠的發展頗為迅速,目前號稱是“遠東第一大廠”,當然也是那位李皇帝最得意、最驕傲的產業。
論得意程度,甚至不下青島的造船廠去年青島造船廠建造了一艘2800噸的防護巡洋艦,號稱是“遠東第一艦”。
在過去的這些年里,得益于上萬名留學大明的留學生回國,帶回的技術以及知識,華夏的洋務事業發展遠超過歷史,從東北到中原腹地興建了大量的廠礦企業,修建了大片的鐵路,尤其是沒有了滿清的掣肘之后,更是達到突飛勐進的程度。
其實,就是李皇帝還是李大人的時候,以徐州、海州為中心又以鐵路輻射到豫東南、皖北的洋務圈的洋務發展也遠遠好過歷史,除了天國的威脅,讓朝廷不得不“縱容”地方實力派,打壓保守派,以維持滿清統治之外,更重要的一個有南華的成功經驗可供借鑒,加上那位叛出南華的趙田豐在借鑒南華經驗的指導下,徐州的洋務運動并沒有像歷史上那樣四面開花,全盤皆輸,而是有重要,有選擇的有序推進,當然,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錢沒歷史上那么多,自然也就不能那么揮霍了。
這反倒是成就現在華夏的工業發展,不能不說是陰差陽錯吧。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在過去的十幾年里,源源不斷的留學生涌入大明,那些或是官派,或是自費的留學生,無論是在大明學習什么專業,他們回國后,都給古老的帝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就像潘志俊,這位貴州巡撫之子,他16歲留學大明,在南苑大學學習冶金,五年后回國后,先進利國驛鐵廠,去年調任工部后,就上書朝廷,建議興辦遼東鐵廠去年,地質考察人員在遼東發現大鐵礦。
無論像他這樣的官二代們,甚至中華帝國的開國功臣之后,是不是青年才俊,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接受新式教育之后他們,正全力的推動著那片古老土地的變革。
“確實,以華夏之大,所需鋼鐵又豈止百萬噸,不過”
潘志俊抿了抿嘴,猶豫道,
“不過這樣的大型煉鐵高爐所需要附屬設備之多,遠多過小廠,這也意味著投資更大,再加上鐵礦礦山以及附屬設施的投資,至少需要投資上千萬元,這筆錢華夏那邊百廢待興,實在是拿不出來啊”
說著拿不出來的時候,潘志俊的目光投向了“龍伯”,雖然拿不出錢來,可他知道只要建成這樣的一座高爐,其產量就超過華夏現在一年的鋼鐵產量了
這可不就是一爐頂一國嘛
“哎呀,我的老同學,錢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程東海大笑道。
“可和帝國鋼鐵合作嘛,比如,我們共同出資建設遼東鋼鐵公司,我們出設備,技術,你們出土地、礦山以及建設資金”,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