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的回憶浮現在了伏提庚的眼前。
那是屬于伏提庚,卻又不屬于伏提庚的回憶。
“吼嚕嚕嚕嚕嚕嚕——————”
用盡了最后的力氣,伏提庚怒吼著。
然而白龍的氣力未能得到體現,夾雜著血液的泡沫,最終在咽喉處的缺口被釋放了出去。
“我是不列顛的化身我是不會敗北的——————!”
用破碎的聲帶斷斷續續的嗚咽著。
“要是連這副姿態都失敗的話”
白龍從泥土中抬起了頭顱。
“那要怎么樣才能成功啊——————!”
龐大的巨龍再度挺立了起來。
無視著血液與魔力的外泄,伏提庚現在只想專心的做一件事。
發揮這具身體最后的余熱。
白龍撲向了屠龍的圣人。
骨骼斷裂也無所謂,鮮血流盡也沒有關系。
魔力耗盡了就用蠻力攻擊,沒有力氣了就用身體本身作為武器。
尾巴被斬斷就用四肢,雙爪被截斷了就用牙齒去咬——————
直至牙齒也全部崩碎、鱗片也全數裂解的那一刻伏提庚也不會認輸。
最終,龍的身軀土崩瓦解。
身著重甲的白騎士重見天日,從半空中落下。
他依舊沒有停歇,一刻不停,順勢將手中的巨劍揮向了鏖戰許久的喬爾喬斯。
“砰————————”
闊劍狠狠地落在了圣劍阿斯卡隆之上。
之后要講的是,另一個王的故事。
某個“亞瑟王”不是亞瑟王的故事。
那是羅馬帝國勢力衰退后發生的事。
往日覆蓋著整個地中海、占據著大半個歐洲的龐大帝國最終在內憂外患下發生了裂變。
雖然后任的皇帝迅速的重新確立了統治,但卻展示給了全歐洲那個昔日龐然大物的脆弱。
被羅馬人歸類為三種的蠻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凱爾特人也開始蠢蠢欲動。
基于政治的體制問題,羅馬帝國對于行省的統治也從未穩定過。
僅僅是不列顛自身就爆發了數次本土布立吞-凱爾特人的起義。
著名的布狄卡女王也是其中的一員。
羅馬內部實力的空虛迫使著羅馬帝國收縮勢力范圍。
最終羅馬人從不列顛撤走了。
沒有在意失去軍隊的布立吞人該如何去抵御來自北方的皮克特人以及蘇格蘭人的侵略,羅馬人仿佛在一夜間從不列顛的土地上消失了一般。
權力的真空僅僅持續了很短的一段時間。
但對于更多的布立吞人來說,他們的時間永遠地停在了那時。
沒有羅馬軍團駐防的哈德良長城如同擺設,皮克特人與蘇格蘭人長驅直入,肆意掠奪著已經半羅馬化的不列顛。
最終伏提庚站了出來,聯合了其他的部落,成立了屬于布立吞凱爾特人的布立吞王國(briton)。
亞瑟王的傳說是后人杜撰出來的,揉合了許多歷史人物故事才出現的傳說。
可伏提庚卻是實際存在著的,作為亞瑟原型之一的不列顛之王。
真要說的話,伏提庚才是那位亞瑟王。
可他卻又不是亞瑟王。
伏提庚沒有石中劍也沒有湖中劍,更沒有忠心耿耿的圓桌騎士團。
更不要說高明的宮廷魔術師與圣杯了。
伏提庚只是一位空有王之名號、想要守護自己家園的普通人罷了。
只是各部落勉強拼湊出的軍隊根本敵不過終日以掠奪為生的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亞瑟王傳說中那般偉大的國家從來都沒出現在過不列顛的土地上。
憑借著羅馬人遺留下來的城市與哈德良長城進行防御也只能勉強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