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農田與村落則根本無法顧及,被掠奪過后的異族付之一炬。
布立吞王國甚至熬不過成立的第一個冬天。
最終伏提庚為了得到守護不列顛的力量而甘愿出賣一切。
他邀請了丹麥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以肯特與薩塞克斯的土地為代價,盎格魯-撒克遜人來到了不列顛作為雇傭兵與北方的皮克特與蘇格蘭人作戰。
最終伏提庚成功了。
雖然付出了大片的土地作為代價,但盎格魯-撒克遜人卻也成功的擊退了來自北方的侵略者。
未來這群人也將會繼續居住在布立吞王國內,抵御著前來侵略的掠奪者。
一切看似都走上了正軌。
伏提庚也以為是這樣。
布立吞王國有了一段平和而又安穩的時間。
伏提庚作為建立聯盟的王也得到了尊崇。
這也是他最像亞瑟王的一段時間。
可無力守護自己財富的國家是無法長存的,一開始是羅馬人前來占領了不列顛,羅馬人走后是皮克特人與蘇格蘭人。
趕跑了皮克特人與蘇格蘭人,還會有維京人有諾曼人。
像羅馬人一樣“溫和”的侵略者總歸是少的。
不幸的是,這次再度出現的掠奪者正是之前曾幫助過布立吞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伏提庚所使的驅虎吞狼最終演變為了引狼入室。
當在不列顛土地上征戰過的盎格魯人與撒克遜人返回家鄉之后,他們不斷述說著自己的戰場往事,也同樣述說著不列顛土地的肥沃富饒與宜人的氣候。
就像是援助美國獨立戰爭的法國士兵在回國之后不斷傳頌著發生在遙遠大陸上的故事而最終成就了法國大革命。
身居苦寒之地久矣的盎格魯與撒克遜人最終紛紛決定跨海前往不列顛。
“整個國家都被搬走了”
這是史學家們對盎格魯-撒克遜人們的遷徙所做的評價。
數以百萬計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來到了布立吞。
僅憑肯特與薩塞克斯兩郡的土地顯然無法容納如此多的人口。
于是亞瑟王背景故事中的戰爭開始了。
但,伏提庚不是亞瑟王。
猶太人在被巴比倫帝國趕出以色列之后憤怒的在圣經中把巴比倫人新修建的通靈塔丑化為了半途倒塌的巴別塔。
還加入了諸如巴比倫大娼婦之類的其他黑料。
不過不同于猶太人的精神勝利法,布立吞人似乎更愿意去虛擬歷史上未曾發生過的事。
假如這場戰爭勝利了,該如何?
亞瑟王的傳說基于亞瑟成功的率領著自己的國家擊退了入侵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之后甚至有遠征法國,覲見羅馬皇帝,尋找圣杯的余裕。
然而伏提庚面臨的卻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
一開始給予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靠南海岸的薩塞克斯與肯特兩地成為了他們入侵遷徙的最好跳板。
而南方也同樣沒有羅馬人遺留下來的防御工事————羅馬的南方還是羅馬。
伏提庚的兒子伏提米爾作為統帥在戰場上戰死了。
而已經年老的伏提庚卻只能在王座下抱著兒子的尸體痛哭。
這都是他的錯。
布立吞輸了。
大批大批的凱爾特貴族被盎格魯-撒克遜人處死,土地的擁有者也隨之換為了盎格魯-撒克遜貴族。
伏提庚依舊是名義上的國王。
可布立吞的大部分土地卻已經都被盎格魯撒克遜人所篡奪。
真正還算布立吞人的土地的地方只剩下了小小的威爾士。
而最終,連威爾士也將被盎格魯-撒克遜人奪取,歐洲最后的凱爾特人將只能龜縮在愛爾蘭與法國的一角——————布列塔尼半島上。
再遙遠的未來,愛爾蘭的也將被英格蘭奪取后再吐出一半,布列塔尼也會被法蘭西吞并。
英格蘭,engnd的本意是盎格魯人的土地,而英語,english的本意則是盎格魯人的語言。
不列顛也好布立吞也罷,統統結束了。
而伏提庚的晚年就在孤獨與寂寥中結束了。
這樣的異族也好,那樣的異族也好,沒有一個值得饒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