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著早已失去令咒的手背,尼祿無力地跪坐在地面之上。
周遭的景象不斷地倒退演變著,想必是阿尼姆斯菲亞一開始就曾說過的人理修復的過程。
果然,這幾個月來所發生的事從一開始就是被扭曲的,是完全不應發生的。
否則,也不會像是這樣被“羅馬”與“世界”修復的如此之迅速吧。
所發生的一切對于她和她治下的這個國家而言也未免太過可怖,盡管在響應召喚所出現的諸位英靈與以阿尼姆斯菲亞為首的迦勒底眾人的幫助下事態并未走向最極端最嚴重的那步。
甚至于連“聯合帝國”前期的進軍所造成的破壞也在羅慕路斯刻意為之的命令之下而得到減少。
但依舊有成千上萬的無辜者死在了這場劫難當中。
盡管相對于上一個特異點的死難者而言,這算不得什么大數目,甚至相較于一場就會發生在這個時代中的某場戰爭所導致的傷亡者都要少的多。
倘若是過去的那個她肯定只會表面上做出哀悼的表情,實際上卻繼續玩樂并沉溺在戰勝的喜悅當中吧。
就算是聽聞噩耗的那個瞬間她真的為那些素未謀面的【人民】所哀傷,那份感情也一定不會長遠地存在著。
所以名為尼祿的的天真皇帝才是位暴君。
但經歷了許多的尼祿已然知曉并確切負擔著這份沉重。
那些死難者并不是在元老院中所一句輕飄飄的話語中所提到的數字那么簡單。
用一人的生命去拯救十人百人便是理所應當嗎?
用一人的生命去殺死詩人百人便值得高興嗎?
生命的重量該如何放在天秤之上比較。
他們當中的每一人都是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兄弟與姐妹,每一條曾鮮活存在過的生命都如山般沉重。
十數萬人死去了。
這不單純只是意味著這個世界失去了千分之一、萬之一的人口這么簡單。
而是意味著“有一個人被殺死了”這種慘劇在這個世界之上,在這數月之中輪回重復乃至同時上演了數千次數萬次數十萬次。
意味著上百萬次“失去親人”的悲劇發生在了世界之上。
或許尼祿與羅馬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對于那些死亡的人來說,世界與羅馬究竟如何從那時開始就與他們再沒有任何關系了。
就算世界未曾毀滅,但是對于他們來說,世界又的確毀滅了。
以小于敵人傷亡的士兵的生命為代價擊退了數倍于自己的敵人就算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對于真正的圣者而言,恐怕自第一位死傷者出現后,就無所謂勝利與否了,更不可言偉大。
除非發動戰爭之人是那些根本不在乎他人究竟如何的人。
根本就未曾意識到那是他人的幸福,他人的喜樂,他人的悲歡——————他人的生命。
又或者意識到了。
意識到了卻認為那是應當被犧牲的,那是可以無視的,那是值得被用來交換的,那相對于目的而言沒有那么重要————————
又或者,根本就不重要。
甚至于讓那些被犧牲的人本人都承認那些不夠重要。
去承認自己的悲歡與幸福,自己的生命并沒有那么重要。
阿尼姆斯菲亞曾對尼祿說過,他私以為那才是最惡的事。
為了尼祿而服務的阿尼姆斯菲亞就做出了這樣的事,承擔了數千人數萬人的死亡。
那絕非他所能夠擔當起的重量,所以阿尼姆斯菲亞才總是將苦惱壓抑在心中。
但那又是阿尼姆斯菲亞擔當不起也必須擔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