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朱瞻基一開始沒打算御駕親征,但是夏元吉老成謀國,跟他說“你瞅那些武將,一聽說要打仗,臉色都變了,不堪大用。你若不去,可能會有李景隆。”
朱瞻基覺得夏老說的真對,李景隆歸降之后還被封做靖難首功這倒是挺對的,他但凡有點能耐,靖難之戰也難以成功。把五十萬大軍用的比五十萬只蛐蛐都不如,厲害了。他就御駕親征,帶兵直撲漢王所在的城池,圍困住,開始往里面射勸降的信。一開始說的是投降把我的叔叔,到后來就改口了漢王再不投降,等別人把你抓了來獻俘,性質就不一樣了
朱高煦一開始對此不屑一顧,直到他發現,真有人做這樣的打算,想把他捆了,換取高官厚祿。
那怎么能行呢焉能讓別人搶在我前面。
他親自投降。
朱高煦被解決的速度驚人,過程也有些好笑。朱瞻基把叔叔全家都帶到京城,好好的軟禁起來,去太廟祭祀,通知、太宗、仁宗。
打仗一貫如此,出兵時要去報告一下,請祖宗保佑。收兵時也要把自己的戰斗過程、戰斗結果通知祖宗,抓到重要人物還要帶去獻俘,不過朱高煦就不用獻俘了。
陰間
朱元璋和兒子本來在談論陰律,買了兩本來批注,探討其中優劣,以及應該更改的地方。
勤政的皇帝都干過這種事,人間的舉子什么都不懂,尚敢談論法律的得失成敗,能否有效解決問題,更何況他們是專業的。看看法律,就知道閻君們想要什么樣的天下。
朱棣仔仔細細的看著這本成東征記,雖然經過美化,經過朱瞻基本人的修飾,以及文人的二次修飾,但他還是能輕而易舉的從字里行間里看到事情真相。
真像就是這場戰爭非常簡單,對手笨的像一只和獅子搶骨頭的蠢狗。
燕王的封地若換一個地方,若是沒有寧王的軍隊,就必然沒有實力去爭鋒。
“這可不應該。”朱允炆幽幽的說“那樣的行為,哪里像燕王的兒子。”
朱棣也很氣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話放在朱高煦身上倒是很合適,年輕時聰慧又文武雙全的一個人,怎么還沒登基,就和李存勖、李嗣源、李從珂等人一樣,銳氣全無,根本看不出年輕時的英名果敢。當年靖難之戰時,二兒子的表現非常優秀,只是在自己登基之后才越來越蠢。朱允炆這話說的刺人心肝,卻也沒什么錯,他也懷疑自己怎么會有這么蠢的兒子。暗暗含恨怒視朱允炆,欲動手,又想找個名目再動手。
朱高熾笑呵呵的說“這下好了,二弟放下癡心妄想,安安生生做個太平王侯。即便是免去王爵,那日子過的也比曹魏時的宗室要好啊。”曹魏時的宗室被管束的那叫一個嚴格,在封地中不得自由,每隔幾年還要換封地。基本上都是抑郁的死的,曹丕定下規定時是為了讓宗室沒有空間謀反,結果誰都知道。太祖的大誥里顯然也總結了這段經驗教訓。“朱瞻基重情重義,性格和太宗有些相似,最看骨肉親情。”
朱棣欣然點頭,他也覺得這個孫子最像自己,朱高煦自己雖然漸漸變笨,他兒子也不聰明,完全不能構成威脅,朱瞻基如果愿意,這是個展示寬大仁愛的好道具,雖然他現在已經展示的不少了。
朱允炆幽幽冷笑“這可未必燕王之前還信誓旦旦的說,漢王封地絕不會謀反,謀反也決不能成。如今如何他只說對了一半,謀反決不能成。”
朱棣皺著眉頭“你近來有些話多,屢屢冒犯朕。再敢叫一聲燕王,朕就把你拴上石頭沉入河底。”那河挺深的,不僅能行船,扶蘇之前扛著鼎涉水過去時,水沒過胸口。
朱允炆擺出一副烤乳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哦,燕王不好聽,叫你燕賊如何。”
朱元璋不發一言,捏著一本薄薄的書,靜靜的看著他們。
朱棣猛地暴起,一把揪住朱允炆的衣領,拎起來扛在肩頭,大步往河邊走。說要把人沉入河底,就絕不往地下摔,要不然怎么能算是一言既出如白染皂呢
“放下他朱棣,不可如此。”
朱棣拋下一句話“朱高熾,攔住太祖。我今日非得讓他粘粘水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