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覺得他的生活單調乏味,就年復一年的審查各地謠諺,但他自得其樂。
拿著謠諺以及相關調查做推理非常有趣,遇到難以確定的事自己親自去走一趟,尤其是在親自遞交謠諺,確定推理正確、當地的確有問題時,那感覺非常好。
是行家里手,足以讓其他人焦頭爛額的這些事,堆在他眼前時,不僅能輕松應對,還有大量的時間投入自己的愛好之中。
譬如說:逮王羲之。
別人逮王羲之,是為了求字,撿廢品,但曹操則不然。
曹操生前還抓過梁鵠,恰好是王羲之喜歡的書法家。
王羲之:……我太難了。
其實曹操不只是自己喜歡他,更因為王羲之的墨寶在一定程度上是硬通貨,按品相算錢,又有特殊的地位,是互贈佳品。
李世民:“啊!!!”
“什么?曹操生前沒見過王羲之?”
選拔新的采風使時,這個問題成了一個標準考題,曹操雖然沒有自暴身份,但他可被好幾個笨蛋問過類似的問題。
更神奇的是,伴隨著時間往后推移,有這種問題的人越來越多。
很少有什么驚世駭俗的傳言能震驚到曹操,但今天這本書,除外。
書上寫曹操的轉世的武則天,舉例:愛騙人、心狠手辣、好色、卸磨殺驢、魏武帝投成了武后豈聽起來就很可信。
曹操震驚不是因為這些例子,難道這幾點不是皇帝們共有的特點?他震驚是為了這幫人真敢想啊,武帝多了去了,怎么不說漢武帝呢?
沒幾年就看到了漢武帝投胎成武后的傳言。-_-||
又過了些年他才知道這個叫民科。
歷朝歷代對魏武帝都沒有什么好評價,不過他也不是在乎這些的人。
即便是歷代帝王廟從明初十七人,到乾隆年間擴充到一百八十八,秦始皇、曹操、楊堅是始終被排斥在外的。而他們倆一致認為,楊堅他不配,至于我們倆么,沒有入列帝王廟也沒有什么損失,但這才是你們逐漸衰亡的原因。
嬴政:“你不想去投胎?”
曹操:“我不怕投胎前的結算,我只想,清楚的看著,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順便寫上幾千首詩讓太學的學子背一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