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治此類病疫,傳承中主要以道門祝由術為主,誠然此類法門傳承完整,但我畢竟是初次施展。
而敬元道長,在靈氣復蘇之前,鉆研養生之道、祝由之術多年,為此道大家,請道長來也是為了有備無患……”
聽聞李林的解釋,嚴鴻雯了然點頭,撥通了敬元道長的通訊,而隨著嚴鴻雯的解釋,聽聞李林要以靈氣施展祝由術,當即請求由修行院全體成員前來進行參觀。
對于修行院的成員而言,目前各山門的道法依舊處于復雜的整理狀態,李林本次施展的祝由術,幾乎可以視之為修行界道法秘術的首次公開展示。
李林也只是片刻沉思,便索性答應了下來,畢竟此類秘法,終歸只是后天境界的粗淺施展,且各山門日后也都有類似術法整理。
與其等著此類法門爛大街一般普遍流通,不如坦然些,公開展示,也算是與各山門道爺和真傳們結個善緣。
應下之后,李林便知會身旁工作人員,將已經在寢室準備休息的戰略組學院全部喊醒,前往大階梯教室,和修行院成員一同進行本次道法施展的參觀。
對于各山門而言,或許這只是接觸早晚的事情,而對于戰略組成員來說,將會是開拓修行視野的一次重要進程,當道法的力量真實展露在他們眼前的時候,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是在進一步塑造他們的道心。
山門弟子往往自幼入門修行,熟讀諸般經文,他們本身缺的,或許只是一次靈氣復蘇。
而對于李林麾下的二百名學徒而言,飽受現代生活熏陶的二十年人生經歷,讓他們即便經歷過緊張的集訓,也很難在內心深處徹底認同修行的存在。
用通俗語言來說,這是三觀不合,用專業術語來講,這是見知障。
從存神觀想和神念凝練的角度上來講,這是一件很具有唯心色彩的事情,或許只是內心中很微弱的意識認知偏差,便會在修行中行差千里。
敲定了兩個小時之后的公開課,李林便隨手拿過一張空白A4紙,將施法所需的材料列表如數寫清,交由行動人員,在兩個小時內收集到。
安排完畢,李林才松了一口氣,癱坐在椅子上,看著電腦屏幕,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因著種種變故,在場人員也都沉默著坐在會議室中。
直到某一刻,嚴義德的聲音忽然想起,將李林從沉思中拉回現實。
“李顧問,關于你所說到的巫道之爭,為何之間第二次與第三次的交鋒變化,難道古修士的傳承中,沒有關于第一次巫道之爭的記載么?”
聞言,李林只是笑著搖搖頭。
“并非沒有記載,而是有關于巫道之爭的第一次記載,即便是在我目前看來,依舊充滿了神話色彩,它更像是志怪故事,而非歷史事實。
實際上,關于巫道之爭的第一次記載,大家也算熟知,正是傳說中的黃帝與蚩尤之間的部落斗爭。
現有的歷史考證中,我們關于夏商朝代的考證已經十分有限,無法完全確定古代部落時期的真實狀況,顧此點無法作為真實歷史去看待。
但有趣的是,從先有的傳說記載中,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的各自色彩,十分具備道門或者說煉氣士的色彩,而蚩尤部落則更具備巫道色彩。”
看著眾人各自都露出驚詫的深色,李林便笑著繼續開口道。
“而關于古老的部落之戰前,還有一次有關于巫道之爭的記載,更像是二者爭端的初始,那已經是完全的神話故事了。
這件故事的原始記載于《淮南鴻烈》中,這篇古文大家中學時代還接觸過。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