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不會亡,華夏不會亡,我們一起保家鄉”五個學生舉著標語站在路邊高唱著改編了歌詞的歌八百壯士。
但路上的士兵沒有一個理會他們,要么吊兒郎當,要么垂頭喪氣,要么呆滯茫然,經過那些學生時除了冷漠還是冷漠。
“哼,這些大頭兵已經無藥可救了只知道向后撤,誰來抗日,誰來拯救華夏”一個年輕人騎在一匹白色滇馬上,整了整白色西裝,沖走過的那些士兵揚了揚下巴,對著旁邊一輛掛著藍布帷裳的馬車內的人不屑道。
“這種人只會空談,指責別人。他怎么不留下來守城”李衡厭惡地瞥了那年輕人一眼。
方文治望了望白西裝的背影,不由搖了搖頭。
這種人很多,自己家人在的時候,他也只是空談抗日,從來沒有想過去當兵抗日。
這個年代,好男不當兵的思想還是很盛行。有文化的人,想當的只是指揮小兵和大將的帥,而不是大頭兵。若不是家破人亡,他甚至連遠征軍也不會參加。他同學故友有人參加遠征軍,也是當翻譯、參謀等清閑的職位,謀的是向上的階梯,哪有上陣當動不動就送命的大頭兵的若是以前,這種守城或者阻擊敵人容易送命的活,他是不會做的。
他記得很清楚,他一個堂哥就嘲笑過國內的普通學生。從九一八開始,抗日那么多年了,學生們大多數只是宣傳鼓動民眾去當兵,學生當兵親自上戰場始終是極少數。
當年著名的學生請愿團體“青年援馬團”集體滴血盟誓,也只是哄出了一處抬棺步行北上的鬧劇。抗戰至今,國內不乏這樣的宣傳作秀,真的上戰場時,還是出身農工的大頭兵們。
國內一直喊著民眾愚昧,上行下效,身邊那么多只是嘴炮的例子,誰傻乎乎的送自己的親人去當炮灰
多年下來,士兵們早就熟悉了各種宣傳套路,再難感動。
“我們能招到人嗎”看著士兵們一張張麻木的臉龐從身邊劃過,方文治也不由茫然問了一句。
“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總有人在關鍵時候站出來。有的人成了英雄,但更多的人也愿意當無名奉獻的傻瓜。”李衡感嘆了一聲,然后朝后邊喊道,“把咱們的旗幟立起來,看看還有沒有人跟著我們一起當。”
他沒有說完,最終的答案在每個人心里。
“保山那邊已經撤離了,我們的人傷亡4人,1人犧牲,3人受傷。”葉關送來了一碟電文,最上邊一張就是關于保山的。
趙易看罷那份電文,不由嘆道“我們的人是沒有多少傷亡,保山民眾這一次可是受苦了。”
葉關憤然道“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竟然有這樣的人,不,他根本就不能算人,他媽的是豬狗不如。小鬼子還沒有開始劫掠,倒先自己殺人放火當強盜了。”
葉關說的是保山大轟炸后的事。
保山經歷了兩次大轟炸。
5月14日遭受了第一次大轟炸,也是最為嚴重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