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易之這一招厲害,但也容易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啊”鄭介民不斷搖頭。
這樣的高福利招式,確實是收買人心的高招,鄭介民親自去看了標準,按照標準糧換成粗糧,幾乎就是先鋒軍管每個人吃飽飯了。但后遺癥也大,誰有那么多的資金和糧食來支撐這項長久實施措施下去
拋去歐洲那些殖民地遍布全球的老牌帝國不談,也拋去地廣人稀農業已經開始工業化大生產的美國不談,再拋去前些年鬧大饑荒據說現在已經實現人人吃飽飯的蘇俄不談,只說華夏的這個時代,不止是生產關系不和諧的時代,也是生產力不足的時代。
就鄭介民所知,37年之前全國耕地不過14億畝多,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0億畝左右。若是豐產可超過3000億斤,這是普通農民能吃上一口飽飯的理想化的數據,可惜絕大多數年份都達不到,或者說只能在交稅統計數據中達到。
在沒有政府大規模組織興修水利的時代,華夏大部分田地都是靠天吃飯的中低產田。南方畝產稍高一些,到了北方正常年景平均畝產也不過百斤,更不用說那些中低產田了。遇到天災和戰爭,更是大面積的減產甚至是絕收。37年前幾年總計上來的數據正常年景不過是2300億斤左右。
若是按照正常人口5億人來算,平均也有460斤。
看上去是不少,依照后世那些不出門的宅男宅女,一天還吃不了半斤糧,但對于這個時代需要出力氣的青壯來說,在常年沒有油水的情況下,一頓飯一斤糧才是正常飯量。
更為重要的是,統計數據始終是統計數據,就連鄭介民也不敢相信這些數據。那個2300億斤的數字是按照稅收比例統計出來的嗎在這個田稅為主的農業國度中,為了保證稅收,奪取農民的種子糧也是正常現象。政府常年喊四萬萬同胞,但國內有多少人,誰也沒有一個靠譜的數據。
4億人糧食有的吃,5億人糧食就不夠吃,若是5億多呢53年人口統計超過6億,之前那么多年的兵荒馬亂,人口能少得了有時候小數點后省略的可是千萬級嘴巴要吃飯。
而那2300億斤糧中,換成精米白面,去皮損耗有多少其中的高粱、大豆、玉米產量有多少要吃糧的不僅僅是人,還有大小的牲口在跟人搶粗糧。
就算是做統計,鄭介民也無從推斷準確的數據,也根本不信這樣的統計數據。但他卻知道糧食產量就是不夠吃的。就算平均分攤下來,就算是正常年景,人均糧食分攤下來,也不可能讓每個人頓頓都吃飽飯。
先鋒軍那么點人容易平均,糧食不夠還能買,還能調換粗糧,若是華夏那么大國家找誰買,找誰調換粗糧
此時日本人占據了華夏糧食的大部分主產區,國統區的糧食更不夠吃了,卻買都買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