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半工半讀怎么說呢”李衡慢慢措辭道,“是學以致用,也不對。就是不能死學,得實習,從工作勞動中掌握學的知識,這樣一邊實踐對照,一邊學,掌握知識更快更牢固。對了,知行合一,這句話比較恰當一些。”
“可以。”趙易點了點頭,“需要我們給他們找到一個對口的實習工作單位,而不是去飯館刷盤子。”
“我說的培養成本不是指錢,而是我們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人才,會不會留在美國不回來了把那些人才挑選出來,給別人做嫁衣。”葉關忍不住發聲道。后世他見多了這樣的人,現在這種環境中,華夏和美國人的對比更明顯。
“美國沒有戰亂,工資待遇又高,別人會怎么選我記得后世提到過,49年前在美國的學者和留學生大約五千人,一直到50年代末,回國的只有約1200人。其他的難道僅僅是因為政黨和政治理念的問題國內老一派留學的學閥已成,留學生多了競爭也大了,不像一開始掛著留學的光環就能高官厚祿,國內的待遇比起美國人又有云泥之別。有些人恐怕在49年前就不想回來了。”葉關冷哼道,“我不知道這個時代的人的情操,我只知道后世很些人的嘴臉是向錢看的。”
“你有點偏激了。還真不要低估了這個時代的人的情操。”李衡忍不住說道,
“我出去碰到不少人,心中也向往出國,但卻放棄了出國的機會,寧愿待在國內。他們說的好,國難當頭,應該放棄個人私愿,為抗戰奉獻微薄之力。哪怕這份力再微薄,也總能讓華夏的勝利多那么一絲希望。不要說他們沒有出過國,不知道國外的好處,有些人已經留學國外,照樣在抗戰全面爆發后,高呼寧肯做獨立國的平民,不愿做亡國奴的博士,毅然放棄一切,回國投身抗日運動大潮。”
葉關不再做聲。
為了實施尋找人才的行動,他看過中央軍政府對公費和自費留學生的一份調查報告,很多人確實都回國了。當然也有留在國外的,歐洲滯留了1500余人,美國滯留了1000余人。
倒不能說這些人就不愛國,戰亂阻斷交通讓很多人有家難回。其中好幾位大牛,49年后照樣回國。
“留學計劃利大于弊,整體是好的。我們培養的人才,就算不為我們服務,也會去國內,就算留在美國,我相信華夏的血脈和文化他們也割舍不去,總會不斷的開花散葉。說實在的,這個年代的香蕉人還真不多。”趙易笑了笑道,“有了我們,華夏文化只會越來越繁盛。以后只要我們華夏保持文化上的優勢,無論他們在哪里,他們和他們的后代總不會忘記自己的血脈。”
“我還有一個擔心,就是怕美國人的洗腦。”葉關還是說出了自己的顧忌,“美國人的一些教育很明確,就是培養代理人。就算科學技術方面,也是培養對他們有好感的精英。等到以后這些精英占據中堅地位后,來收獲更大的利益。我們以后大量采用留美人才,會不會讓留美一系做大,左右未來的走勢。”
“其實美國人的洗腦水平沒那么高。種族歧視決定了華人在美國很難過好。若是再晚幾年,遇到麥卡錫風潮,就更能認清美國的真面目了。沒有跟蘇俄的對抗,現在西方還沒資格談優越性。”趙易笑道。
這個時候的美國還沒有重點吸引華夏人的計劃。就算二戰后,吸引人才更多是優先考慮歐洲,華夏人才能主動去留幾個人若真有人是因為福利待遇留下的,除了少數人可以用更好的待遇挖來,其他該放棄就放棄了,不值再用。
趙易也有相應的措施“我們也不怕美國人的洗腦。在他們洗腦前,我們先用愛國教育洗一遍,資格審查篩一遍,就能有所保證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