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易之其志不小啊”鄭介民感嘆道。
胡志英中校沒有搭腔,只是眼露好奇之色。
她的軍銜是中央軍給的,才升了中校沒多久,想再跳到上校不可能,上邊還有一大堆論資排輩的壓著呢。想想和她同一時期的徐公達已經掛上了連美國人都認可的少將軍銜,她心中免不了一陣陣的遺憾。
此時聽到鄭介民談趙易的志向,忍不住想多聽一聽,或許還有機會。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鄭介民輕聲吟道,“統一了這些,無疑就有了一個國家的基石。”
胡志英一怔,腦海中不斷思索這句話的意思。
先鋒軍前一段時間修路確實制定了一個道路標準,根據后世的標準分為了五個等級。
只是這個年代,這種經濟條件下,沒法談柏油路和水泥路的等級。所以一開始,道路的寬度和車道就顯得突出了,而不是材質。
從南塔到瑯勃拉邦,再到萬象,一直延伸到孔敬的1號公路,就是按照每車道寬3米的標準,采用了二級雙向兩車道的標準,路基寬度達10米,路面全程采用了碎石鋪就的彈石路面,包括兩邊人行道。
先鋒軍生產的大量水泥首先應用于橋梁和特殊地段防護,彈石路已經是最好的標準了。
雙向兩車道也足夠早期的卡車出現事故時不擁堵路面了,這個時代也別指望卡車隨便超車。比起那些三四級的土路,這已經是性價比很高的高級公路了。
公路上有牛車,馬車,還有大象,連卡車也是萬國貨,先鋒軍并沒公布車軌標準。
車同軌的標準談不上,但度量衡的標準,先鋒軍卻早就頒布了。
基本上沿用國內了統一后的度量衡,即采用米制,萬國公制為基礎,調整的度量衡。
只有一點不同,尺的標準,沒有按照規定為一米三市尺。
民國三十年代統一的度量衡很成功,但也有點瑕疵。在普及了米以后,尺的應用就逐漸消失了。那個無限循環的033的尺很少被應用,反倒后世為了出口,大量的應用起了英尺。尺的涵義除了出現在成語中,其余時候基本都被公尺和英尺取代了。
“確定尺的標準有兩種方案。一個是魯班尺,作為華夏古代建筑、家具、風水等各方面的尺寸標準,又和營造尺想通,我們可以保留和傳承這個尺寸。營造尺標準多,魯班尺標準也不少,比較靠譜的是4608和429厘米兩個標準,現在還很難決定哪一種更合適;再一個是就是選用古制,按人的尺寸來定標準,商制是1695,周制是1991,那些腐儒也說不上什么來。這兩個都比較符合一開始按照人體標準。比如我現在,大拇指到中指約20厘米,從大拇指到食指約185,這個數字是不是很熟悉”李衡在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時候,最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