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軍的派遣隊不止派往北邊的華夏,當初東南西北四路援軍也在不斷壯大。
向西的派遣隊雖然進入了印度,印度當地可是不斷派來國內的青壯加入駐印軍,總有零零散散的人不愿留在駐印軍,想加入了先鋒軍。
這畢竟是極少數,先鋒軍還不至于明目張膽的去挖駐印軍的墻角。
“一定要和駐印軍搞好關系,挖墻角還不是時候。”趙易還特地強調了不得亂挖駐印軍的墻角,只要搞好了關系,等到抗日戰爭結束,先鋒軍獲得的機會更多。
向東的派遣隊人數不增反減。
周圍全是美軍和地方土著,根本沒有補充的機會。就算美軍隊伍內的華人華裔,也只是友善一點,根本沒有人脫離福利待遇更好的美軍加入先鋒軍。此時的美軍華人地位雖然低,但他們卻相信,只要立了戰功,就能扭轉地位不利的局面。他們中不少人心懷華夏不假,但他們又有什么理由選擇不是華夏軍隊的先鋒軍
不過,向東的派遣軍還是變強了。
雖然人數因為訓練和小規模戰斗損失了些,但整體的力量卻在增強。
美軍的充足補給不是先鋒軍能比的,尤其是東邊的太平洋美軍部隊,絲毫沒有后勤物資匱乏之憂。
各種肉食是敞開了吃,首先壯碩了派遣隊員們的身體,可以接受更大強度的訓練。
先鋒軍也有肉食,先鋒軍的伙食比中央的好,是公認的,但一天也吃不到一塊豆大的肉。
那點地盤沒有足夠的糧食來養殖,快速崛起的先鋒軍也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搞大規模養殖。為了豐富士兵們的伙食,先鋒軍已經大量從周邊地區采購肉食,連附近滇省的肉食價格都抬高了一截。
這點用于供應先鋒軍大軍根本不夠。趙易一直控制主力作戰部隊的人數,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主力作戰部隊的伙食是最好的,訓練需要跟上營養,每天油花不斷。在沒有大規模飼養的時代,養近二十萬青壯能每天吃上肉就很吃力了,還要考慮其他人的需求。
反倒是美軍那邊,吃肉很簡單。除了面包,生活的習慣讓美軍能日常吃肉,至少能吃上肉罐頭。就算美國大兵們吃吐了的斯帕姆午餐肉,對先鋒軍來說也是有營養的美味。
先鋒軍派去太平洋戰區的那些士兵是最先敞開肚子吃肉的。在日軍在科希馬敗退后,交通線更加暢通,在科希馬的先鋒軍也開始享受到了頓頓吃肉的福利。
隨著曼德勒空運通道的打開,整個先鋒軍的伙食里,每頓飯也嘗到了肉味。
趙易這一次能再擴大一個師,一部分底氣就是源于這條空中通道的打開。
這條美軍和先鋒軍合力在曼德勒和雷多之間建立的一條空中通道,除了繼續運輸彈藥和精密機械外,還經常運送午餐肉和牛肉干奶酪等物資,回來的時候帶上先鋒軍出產的水果罐頭以及香煙、壓縮餅干等物品。
那些從美國進口的肉食數量不算多,卻是先鋒軍能更多人吃上肉的有益補充,雖然談不上補充營養,對士氣卻是極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