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沖鋒槍早早就仿造成功,自動步槍卻卡在了子彈上。
若是照抄趙易帶來的八一杠,自動步槍也能在42年就裝備上。只是趙易不打算過早的暴露,李衡也滿懷信心的要重新打造一款子彈標準,才拖延了下去。這一拖就是兩年多,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子彈研制和測試上。
主要是測試費時間。
換槍容易換彈難。
一個國家的子彈標準可以百年不變。
李衡研制的子彈也可能成為先鋒軍未來的百年標準,花再多的時間也值得。趙易一再要求李衡不要急,不要慌,就算二戰后造出來也不晚,就算比ak47出現晚也不要緊,真沒想到李衡兩年多就搞出來。
想一想,也不覺得奇怪。
自從先鋒軍的武器體系穩定下來后,自動步槍的子彈從去年開始就成了軍工體系的1號任務。專門圍繞這款子彈標準的人員超過百人,其中還有13名來自歐洲和美國的外聘和外援技工。
歐洲情報機構專門從歐洲獲得了不少關于子彈的技術情報,從德國人那里秘密得來的技術情報中,有三項也是跟子彈有關的。
最關鍵的是,李衡所學的未來知識以及電腦中記載的各種知識數據,在這兩年中,被李衡融會貫通了,還有未來數種子彈標準的參考,這款666毫米的自動步槍子彈終于出爐了。
“我們經過了種種測試,8號彈的彈道性能最好了,6號彈性價比最高。”李衡神采飛揚道。
為了確定一款出色的子彈標準,他一共研制出了12種同口徑不同形狀和重量的子彈,最終通過測試終于選出了兩款優秀的。
“如果火藥技術進步了,8號彈性價是否依舊保持最佳性能它的性價比差在哪里”趙易摸著下巴上的胡茬,若有所思問道。
“我們考慮到了火藥技術的問題。現在用的火藥技術就是最好的,和八一杠的差不多。用三十年沒問題,只是成本高一些。用銅也稍多一點,加工難度更大一些,費工更多。”李衡隨口道出,各款子彈的各種性能對比都記在了他腦海中,“我們也考慮了鋼殼彈,但暫時沒有數據參考,只能取一個約值,確保以后換裝鋼殼彈后,性能差距不會很大。”
趙易沒有多問鋼殼彈的事情,這不是年能攻克的問題,他只是繼續問道“6號彈和8號彈能通用嗎”
“要是通用的話,槍就得做很大調整,結構復雜了,容易出問題。”李衡早有過這個想法,但不看好。
趙易點點頭道“銅的產量以后我們會不斷提高,稍多一點也不怕,畢竟同口徑下多的那點不算多。加工難度我們也不怕大,以后隨著科技的發展,只會越來越簡單。我們最先考慮的是性能,不求多了,至少在50年內不落伍太多。”
考慮到發展余量,他選定了8號。
其實各國在研制子彈的時候,往往不會選性能最好的,而是選性價比最高的,畢竟子彈的消耗是數以億計。
可他們不知道未來當某款子彈成為標準,經過冷戰的大量生產儲備后,整個槍械生產體系都被這個標準捆死了,輕易不能動搖。
“絕對沒問題,至少比762子彈絕大多數性能要好,也不差于后世那漏出來的65和68毫米子彈的性能,用到21世紀也沒問題。”李衡不知道后世網絡上那些數據的真假,但對于擺在明面上的數據,他很有信心,“下一步只要在實戰推廣中試驗沒問題,我們的新自動步槍就真的成功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