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也明白,先鋒軍的組織人員能每月組織起十萬級別的移民在亂世中的遠行,就已經是地獄級的難度了,其他三十萬左右自己投奔而來的移民才是正常數值。
趙易卻覺得這個數字是不正常的,因為一路上死的人太多了。
滇省的鐵路被軍管,普通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根本用不上,絕大多數移民去先鋒軍的地盤都是靠雙腳走去的。跨越邊境蠻荒,到達先鋒軍地盤,都是數以千里的行程。很多地方政府不設卡收錢就不錯了,根本懶得救濟,很多老弱直接倒在了路邊。先鋒軍一開始的那些移民多以青壯為主,能扛過南洋地區的水土不服,是因為已經是不斷淘汰篩選出來的了。
這幾條路上已經倒下數萬人,還有更多的人走不動了就留在了當地,走到哪里就留在哪里。或者以后再繼續前行,或者就此終生。
國人為什么不愿意離鄉遠行,就是因為條件惡劣,疾病、戰爭和各種意外太多,一不小心就客死他鄉。
當年的下南洋,背后就有無數的艱辛,無數的死傷被流傳。
若不是先鋒軍出手幫襯一下,還有數百萬移民踏出的商路,倒下的絕對不止這數萬人。
之前先鋒軍實力不濟,也無能為力。就算幫助他們來到南洋,也容易因為水土不服、瘧疾等倒在這異國他鄉。跟國內積極聯系,稍稍一點便利和物質救援,已經是盡力了。
現在,趙易覺得先鋒軍有實力顧及更多的移民,也需要調整移民的年齡和性別結構,移民政策可以向老弱和女性傾斜了。
一年多的豐收,讓先鋒軍地盤上的糧食足夠養活更多不用生產的老幼移民,而青霉素和氯喹的量產也能讓更多的老弱活下來。
九月份組織起來的10萬移民,就是以女性和老弱工匠為主。從他們在國內出發起,就受到了先鋒軍相關人員的幫助,一直支撐他們進入先鋒軍的根據地。
趙易希望可以惠及到更多的人“我們要多聯系國內,也要多給那些投奔我們的人員以物質上的幫助,多給他們一口食物、一杯干凈的水、一片藥,可能就會多一個走到我們地盤上的移民。”
移民不會一直都涌來。
來自國內和國外的各種因素影響,二戰的結束很快會讓移民減少,甚至國內戰局的好轉也能讓更多生出希望,不遠再遠赴南洋。
趙易只希望抓緊時間,用更多的移民來占住因為戰爭而暫時空曠的各大南方城鎮。
越向南,農業越發達,人口也越多,卻是當地土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