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好基礎,教材一定得做好,方便學生們的自學。”趙易再叮囑了一聲。
圖書館內的書籍很多都是從歐美運來的外文書,不是一般學生能讀得懂的,為了方便學生們入門,還是靠優秀的教材。
這個時代,很多大學的教材都是教授們自己編的,有些甚至是手抄本。教授們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流傳卻少。
先鋒軍不止搜刮圖書,也搜刮包括教材在內的各種手抄本。南塔和萬象都有印刷廠,特地從法國人那里購買偷運進來的印刷機器。而造紙廠,更是有豐富的木材資源,建起了好幾座。
三所大學的教材已經先一步圖書正規化了,圖書館中也有相關教材圖書參考。
“放心吧教材那些先生們比我們更上心,他們的文稿能出書,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榮耀,況且還能賺取豐厚的稿費。”李衡理解這個時代那些學者的心理,就算放到后世,印刷門檻很低的時代,能出一本實體書都是一種榮譽。
單憑這一招,就留住了不少的人才。
“不過,大學生們自學容易,那些小學生中學生學習怎么辦義務教育這塊教師隊伍缺口可是很大。”李衡又問道。
大學生們可以在掌握了學習方法后自學,那些小學生和中學生卻需要老師的引路。
“現在14周歲以下人口已經突破到了70萬。”李衡多提醒了一句。
先鋒軍早早頒布了義務教育條例,一開始的時候,先鋒軍地盤上多數是青壯,少兒很少,去年12月份,14周歲以下人口數統計的還只是7萬多,還不到一年,就翻了10倍。
部分是華裔人口的加入,少兒數量增多,部分是新移民少兒數量的增多,趙易他們還是低估了這個時代的少兒數量,一家里個孩子是正常的,有的更多,甚至七姑八大姨家難以養活的孩子也送來吃先鋒軍的福利飯。
后世14周歲數占人口的比例浮動在20左右,甚至少更低,這個時代輕松超過30,甚至更多。按照比例來算,70萬這個數還是少的。
先鋒軍的義務教育是從三歲的幼兒教育開始,三年幼兒、五年小學、四年初中,穿插一年職業培訓教育,名曰12年義務教育。
先鋒軍的福利待遇下,義務教育下的少兒是管飯的,至少也是管一頓午飯,還有中等的福利糧可拿。還有書本等各種用度等,一年下來,不算學校基礎建設的費用,僅僅義務教育的日常投入就已經超過了兩千萬大洋。義務教育這一塊是完全投入,短時間看不到產出,對財政的壓力就大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