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火炮我們缺口太大。”李衡也明白這點,不由遺憾道。
槍管先鋒軍也能造,但只是手工作坊式的生產,不如從美國人那邊進口方便。手工作坊造炮管的速度更是慢得急死人。先鋒軍準備大量裝備的122毫米榴彈炮,現在卻只生產了3門。
造炮管的難度比起槍管來驟然提升,所需的設備也更加復雜更加巨大。只靠從華夏搜集設備,靠空運運送設備的先鋒軍還沒法健全一個完整的制造體系。
現在先鋒軍的榴彈和加農炮基本都是靠繳獲,連炮彈也主要是繳獲自日本人。
先鋒軍加農炮現在只有11門,其中150炮的2門,105炮5門,還有剛服役的從水下打撈上來的艦炮改造成了的2門105炮,以及2門150岸防炮。
榴彈炮倒是多一些,繳獲自法國人和印度支那的155炮4門,繳獲自日本人的1門240炮、1門200炮、3門150炮,1門120炮,以及各式來自法國、日本、泰國和美國的105毫米榴彈炮43門。
其他100毫米以下的火炮,諸如75野炮和法國人的85炮也有四十多門,75毫米山炮和90毫米的92步兵炮更是數量過百,但已經不如迫擊炮和無后坐力、火箭炮的組合方便實用了。
60來門大口徑榴彈和加農炮就是先鋒軍各師和軍部的主角,若不考慮120迫和160迫以及火箭炮,對比四五十萬先鋒軍主力來說,委實有些單薄。
主要靠繳獲的炮彈更是少的可憐,若不是先鋒軍派去印度和美國人那邊的派遣隊加強炮兵訓練,恐怕在根據地上連火炮訓練都沒法完成。
吸納了國內的一些技工后,先鋒軍也能造普通炮彈,但雜七雜八的火炮口徑讓炮彈生產無所適從,只能手工作坊式的零星制造,所以才有了火炮口徑統一的標準,被三人定為了122毫米榴彈。
“深孔加工我們還不具備足夠的條件,只能生產榴彈炮,加農炮造不了,口徑上來說,122都已經很勉強了,150的口徑我們的設備更不行,得需要上更大的鍛造機,鉆床也得換。”按照李衡的說法,當初選擇122毫米榴彈炮,除了蘇俄的122榴更適合未來發展外,也是根據先鋒軍的條件提出的最強加工水平。
“我們可以從美國人那里進口一部分105榴應急,也可以在戰后從日本人和德國人那里搶到一部分火炮,也能從蘇俄那邊弄來一部分zis376毫米加農炮,但我們最后還是要立足根本,打造我們自己的火炮和炮彈供給,才能不受制于人。”趙易特地強調道,“火炮除了迫擊炮系列,我們就主打45式122毫米榴彈炮。”
先鋒軍的122毫米榴彈炮也被冠名45式,是在蘇俄1938型122榴基礎上,經過趙易和李衡所熟知的d30上的一些特點改造而成。先鋒軍暫時沒有精力去顧別的,只能先抓好這一種火炮。畢竟,趙易三人一直都明白,先鋒軍的殺手锏不能靠跟那些老牌帝國拼火炮。
“想要和英法比巨炮,我們沒有一點勝算。能不能對抗英法的艦隊,只能彎道超車,就看我們的噴氣式戰機和岸艦導彈什么時候出現了。”趙易把寶都壓在了噴氣式戰機和導彈這些新式武器上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