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預留了導軌的安裝位置。這東西太容易被模仿,現在用處也不多,等以后再安裝吧。至少等老毛子和美國人的新自動步槍服役后。”李衡也學會了坑人。
這也是跟趙易現學現賣的。
新自動步槍為什么到現在才服役還不是當初趙易的一番話。
若是加班加點,多費些工夫,雖然造一款自動步槍和新子彈標準很難,但完全可以在44年先服役一款初級版本的,甚至可以仿造帶來的81杠步槍,在43年就能讓部隊提前用上。畢竟經過多次戰斗,已經暴露出了隊伍缺少二百到四百米之間的壓制火力,在叢林地帶和巷戰中還問題不大,但在泰國這類已經開發相對完善,平原多農田的地區,近距離的沖鋒槍就暴露出了射程近的缺點。
“自動步槍是劃時代的武器,中間威力彈也是一層窗戶紙,無論被哪一方仿造,對我們都不利。到了二戰末期,就算他們得到,也無所謂了。
日本人戰敗已成定局,造出新槍也來不及裝備,二戰后更是被閹割掉。美國人二戰軍工大爆發,造出了那么多的彈藥和槍械,以資本家的尿性,哪里肯再造新武器法國和英國二戰元氣大傷,又有成堆的制式武器和剩余的彈藥,新研制一款武器的要求不強烈。至少可以讓我們能掙得一點優先的機會。”趙易極力從各方面擴大自己的優勢,縮小和那些老牌帝國之間的差距。
自動步槍若是論單支和美國人用的伽蘭德等武器差距還不是很明顯,但整個軍隊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都裝備上這種武器,最起碼在地面上,鮮有敵手。
先鋒軍有此利器,暴露越晚越合適。但軍隊需要一個適應過程,而二戰結束時面對英法的壓力最大,所以45年必須得裝備上45式了。
“可能要造50萬支槍,咱們能完成嗎”葉關對先鋒軍的軍工產量有些擔心。他偶爾聽國內的人說起,中正式步槍從研制成功到現在也不過造了不到40萬支。雖然45式已經開始大規模生產,但到二戰結束也不過只有半年的時間,可能完成軍隊的大規模換裝嗎
“我改進了拉膛線的方式。”李衡得意道,“但我帶人研制出了精密冷鍛法,可以一步到位了。”
槍膛膛線現在流行的切削法費工費時,50年代才發明出的模頭頂拉法,本來高壓設備是個難題,反倒是30年代德國人就發明的冷鍛法比較合適。只是因為那么多次的鍛打容易造成應力紊亂,精確度很受影響。不過這些對自動步槍來說,都不是大問題。
況且李衡還特地改進了冷鍛法的設備,盡量讓捶打產生的應力分布更均勻。
冷鍛法的優勢就是成品率高,速度快,加上從美國進口的槍管,一下子就解決了最難的槍管所有問題,剩下的就好解決了。
“50萬支槍我不敢保證,但二戰結束前,我們至少能造出20萬支自動及半自動步槍,以及5萬挺班用機槍,能讓三分之一的隊伍換裝。”李衡說話向來保守,但他說沒問題就是真沒問題。
“這些就足夠了,我們還有沖鋒槍。”趙易點了點頭道。就算是用現有的裝備對上只靠輕武器的英法,一樣能打的他們屁滾尿流,但戰爭不是只有輕武器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