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打算裝備2具533魚雷,另暫安裝一門40博福斯炮,2挺127毫米機槍。
先鋒軍手中只有繳獲或者美援來的小口徑機炮,只能先裝備這些武器,留出了以后武器改造的余地。
李衡也只能一些大方向的技術支持,潛心研制卻是沒有那個精力。不過華夏國內船舶人才不少,雖然大型戰艦沒造過,小型炮艇卻也造了點,在二十年代造過1艘中正號魚雷艇,也算有些經驗。
國內海岸盡失,那些船舶專家也沒了用武之地,面對先鋒軍的招攬,華夏的葉、楊、辛、薩、張、二王等專家紛紛到來,就算不加入先鋒軍,也會跟先鋒軍暫時合作,一批更年輕的學子更是跟來,其中一部分直接被安排去了美國學習。
有了他們的加入,先鋒軍的進展很快,已經初具模樣。但魚雷的研制進度卻拖了后腿。
其他武器可以將就,魚雷卻沒法湊合。
李衡三人都看不上美國人的魚雷,尤其是在美國人根本不會給先鋒軍被動聲導魚雷的情況下。
k18和改進了性能的k14是先鋒軍的唯二選擇,只是價格高昂的讓人受不了。
一顆小小的魚雷都容易威脅到巨大的戰艦,所以美國人在出售魚雷方面比較謹慎。至少價格上是拔高了門檻。未來先鋒軍和英法抗爭,還容易讓美國人卡脖子,斷了貨源,趙易三人不得不未雨綢繆,打算自己研制。
魚雷的門檻很高,二戰的無指導直航魚雷還稍差一些,但后世添加了制導功能后的魚雷格外難造,后世能造現代魚雷的國家屈指可數。
哪怕李衡手中也有二元奧托燃料的一點點資料,聲吶被動制導的原理他也知道一點點,也不敢說一定能造出比美國人更好的魚雷。
現在他只需要仿造出k18魚雷就可以了。
“氧氣魚雷等戰后咱們接收小日本的,常用的熱動力魚雷咱們技術底子一樣薄弱,更先進的燃料我們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研制,只有k18用的鉛酸電池,我們最熟悉。威力也可以,制造也容易。”趙易建議先選擇最容易上手的,先解決有無的問題。
魚雷是系統的武器,憑著先鋒軍現有條件下,造起來也很麻煩,要不然二戰各大國也不會頻頻魚雷出問題了。
于是,先鋒軍的魚雷也出問題了。
“有時候材料的不同,就可能引起重量、重心或者結構強度的不同,急速的魚雷在水中遇到巨大阻力,略一偏差,這魚雷就別想走直線了。”難點不止一個,可讓李衡最頭疼的還是引信。
“引信,還是引信問題,我沒有研究過引信啊”李衡自己也抓狂。機械的問題、動力的問題甚至材料的問題,都難不住他,可引信卻難倒了他。主要是后世接觸這些東西太少了,而魚雷的引信本來就容易出問題。
若是照抄美國人的魚雷,出問題的幾率可能還要小一些,可李衡心中也不甘心這么浪費魚雷,他打算和葉關搞出被動聲吶制導,或者干脆做成線導魚雷,于是多了些試驗項目,迎來了一次次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