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個小時”葉關低頭沉吟道,“也夠了。老毛子的那套理論也算是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現在戰斗激烈,難說飛機的壽命能維持多長時間,用個十幾次再換發動機也夠了。”
噴氣式戰機速度快,開始的那些型號耗油高,滯空能力有限,一臺發動機用20次沒問題,真正激烈的戰斗,一架飛機能不能存活20次都難說。
先鋒軍的雷電雖然現在服役的還是百架左右,但其中一大半已經重新換過了。
和日本人角斗了這么長時間,加上平時訓練損失的,先鋒軍前前后后已經損失了97架戰機,其中戰斗機就有78架,連運輸機都損失了3架。
到目前為止,饒是先鋒軍再注重人員保護,飛行員也犧牲了27名,另有其他機組和地勤人員56名。
這還是日本人空中力量沒有集中向先鋒軍的情況下,若是先鋒軍對抗英法空軍,難說損失有多大。現實一點,60小時的發動機壽命已經暫時夠用了。
“現在發動機推重比不高,發動力動力不大,我們可以試著做殲6那樣的雙發動機戰機,也可以在出現發動機故障,多一份保險。”李衡也有些無奈。
由于加工工藝的問題,以及設計的問題,李衡帶領的小組根本沒有吃透渦噴6發動機,就連后世華夏跟著蘇俄學,也因為改變設計而出了不少質量事故,更不用說李衡還沒有各種加工工藝說明和材料的不同了,就算比著葫蘆畫瓢照抄架構一樣容易出問題。發動機研制進度慢,也是慢在要從頭梳理上。
從42年開始李衡就在琢磨,43年起更是有一個十幾人的小組一起研究,44年擴大到了百人的規模,最大的精力就用在了琢磨透其中的原理上。
李衡不得不因為材料和加工問題妥協,最后出來的第一款發動機雖然還是單軸的軸流式,已經和渦噴6大為不同了。
這下李衡也心中沒把握了,曾問趙易“單發和雙發很難說哪一種安全。多一個發動機,出事故的幾率就多一些,但兩個發動機輕易不會同時出問題,其中一個出問題,另一個還能確保飛機一份安全。哪一個更安全一些,還需要大量的數據來積累,無法輕易下結論,那我們現在用單發還是雙發”
“首先我們需要的是性能。我們本來飛行員就不多,沒法和蘇俄那樣利用人海戰術。我們最終選的路子只能和日本人一樣,訓練精英飛行員,研制一款性能優越的戰斗機,至少要甩開英法,在短時間內讓他們無法對我們有威脅。”趙易回道。
“嗯”李衡同意這一點。
只要先鋒軍熬過最艱難的一段時間,世界遍地涌起的反殖民浪潮就能讓英法無暇再顧及先鋒軍了,況且還有蘇俄這個最大的隱患在,西方需要考慮先鋒軍的立場問題了。
“現在的單發戰機性能沒法超出英美的水平,我們只能指望利用雙發的優勢來超越他們。就算成本高,總體算來性價比也合適。”趙易更注重總的性價比。
空軍和海軍很相似,也是武器性能占很大優勢。就算兩臺發動機推高了戰機成本,但只要損失少,最后一算還是省錢。否則成本再低,最后鬧個機毀人亡,連自家天空也守不住,最后不得不屈服,這樣損失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