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橡膠價格在二戰相對穩定,畢竟有合成橡膠的制約,而且交戰各方劃分勢力下,這種戰略物資有錢也買不到。在獲得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優惠條件后,先鋒軍賣給美國人的是2千多美元一噸,僅僅這一項就讓先鋒軍的資源創匯排到了第一位。
這還不包括出售給華夏國內的16萬噸,這些基本都以物換物,并沒有攢下多少硬通貨幣。
這還只是開始,打通了海陸通道后,美國就向先鋒軍提出了6萬噸橡膠的訂單。
泰國人對橡膠種植很重視,在二戰前橡膠出口基本占到了出口總量的12,橡膠種植面積一直在增長,先鋒軍接手后,更是加強了管理,快速消除了戰亂帶來的影響,加上緬甸、老撾和柬埔寨的產量,已經可年產7萬噸。
除去先鋒軍自用外,美國人想一口包圓了。即便美國人的合成橡膠產量在44年已經達到了77萬多噸,但此時的合成橡膠性能還是不如天然橡膠。
印尼和馬來亞橡膠年產量可以達到120萬噸,但美國人就算現在也只能干看著,他們能獲得大量橡膠的產地也只有先鋒軍這里了。
為此,美國人除了照價支付超過15億美元的費用外,還打算對先鋒軍1億美元的橡膠貸款。
美國人其實也不是不向先鋒軍貸款,而是貸款利息在提高,沒有以前那么優惠了,而且還需要各種抵押,就像這一次的橡膠抵押貸款,美國人貸款附加的條件越來越多,僅僅這個橡膠就是一簽簽3年的,讓趙易三人不得不仔細琢磨一下。
“簽了。這1億美元不要白不要,雖說利息高一點,但我們急等著用錢,也合算。”看過了合同的葉關覺得沒什么大問題,“價格雖然低一點,也問題不大,歐洲3年之內緩不過勁來,美國人也得消化戰爭物資,橡膠價格漲不上去,我記得漲價最狠的好像已經是五十年代了,那時候西方經濟緩過來,開始大規模普及汽車,讓橡膠價格升得很快。”
“確實如此。”趙易也聽說過,“美國人也擔心戰后橡膠價格降太多,不敢簽太長時間。他們也要防備在跟英法談判時,英法用橡膠當籌碼,所以才找我們簽訂合同。”
正是有這筆錢托底,趙易才對最近的花錢速度并不是過度緊張。但這一筆錢是有用的,除去成本和分配除去的費用外,主要準備戰后購買處理物資。
戰后蛋糕分配是一場盛宴,難得碰到這么一次,口袋里的錢一定得準備足了。手握著十億八億的美元還能打個水漂,聽個響聲。可就連這點錢,先鋒軍也暫時湊不起來。
賣橡膠已經是最大一筆外匯收入了。
香煙和酒創匯也不過剛剛達到2千萬美元,倒也不算排第二位的。
先鋒軍出口創匯的另一大項其實是醫藥生產。
在美國開設的保護傘醫藥公司,雖然以1美元的價格授權氯喹的專利給美方在二戰中使用,但也借此擠進了美方醫藥供應名單,加上其他民用藥品銷售收入,這兩年收入已經超過了六百萬美元。
這些錢除去成本,剩下的都基本轉入再生產擴大,通過安排就業等方式,貼補給在美留學華人的一部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