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建議擴大礦產等資源輸出,再說我們的資源量并不算大。還要為以后的發展做準備。”李衡并不贊成出售礦產資源。
“我們帶來的資料中還有不少其他的資源產地,世界各地都有,適當賣一點就當賺個零花錢。經濟作物倒是可以大量產出。”趙易解釋道。
先鋒軍賣資源有些晚了。
在二戰資源最高的42年到44年,先鋒軍要么地盤太小,要么礦山和經濟作物剛剛規劃生產,產量還不足。到了45年的時候,各種資源產量都提上來了,但最大的客戶美國人卻不需要那么多了。
美國人二戰經濟,用軍管的方式充分體現了計劃經濟的巨大威力,羅斯福差一點就借這個集中的權力鎖住美國資本,完成國家權力的大逆轉。不過在二戰局勢明朗,即將勝利前夕,他倒下了。
不管他是如何死去,美國戰時經濟的計劃性還在緩緩的運轉,至少美國人知道他們生產的軍事物資過多了,投入到軍事方面的資源也過多了。從44年,美國人就在有意識的踩剎車,龐大的慣性在45年的時候已經有所減緩,體現在資源方面,就是需要的少了。
英國人有大量的殖民地,不缺資源;蘇俄不止資源豐富,沒有的熱帶資源也可以耍賴讓英美;德國人距離太遠,沒法交易,也沒法不被人所查的秘密交易。
等到先鋒軍有了資源時,只趕上了一個尾巴,這個尾巴上還有不少倒向盟軍的墻頭草緊扯住,壓低了資源價格。
最后先鋒軍賣的資源也并不算多。
截止目前為止,一共鎢砂賣了100多噸,錫賣出了約1200多噸。
錫在電子行業等還沒有大規模興盛的時候,價格一直波動在1噸一千美元左右。先鋒軍賣給美國人的就是行價6美元,加上美國人需要,賣個人情才賺了一百多萬美元。
多余的產量要么自己用,要么先留著。47年以后,錫價開始大漲,電子產業的推廣讓錫的價格很快就會翻倍了。
鎢倒是價格高,但先鋒軍的鎢礦開采不多,有華夏的鎢礦來源,并收購了西班牙葡萄牙的鎢砂,美國人也不缺鎢。在趙易三人干擾下,德國人也有了奧地利的鎢礦補充,大大壓低了鎢砂的行情,先鋒軍出手也只賣到了八千多美元一噸。最終只賣了約一百萬美元。
其他礦產賣出的更少,美國人基本不需要。重點還是錫和鎢,這些礦產是為了美國人壓倉用的。
大量的美援物資空運來,回去搭配點物資才合算。
除了這些礦藏,就是搭配橡膠等經濟作物,重點是橡膠。
目前為止,先鋒軍一共售給美國人13萬噸橡膠。早些時候是受限于地盤上的橡膠產量少,地盤越來越大后,獲得的橡膠資源越來越多,卻要受限于運輸能力的不足,外銷的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