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上一世日本人損失了多少人,但我大約知道,這一次日本人的人員傷亡絕對會超過千萬。”先鋒軍沒有實力來統計日本人的傷亡數,不過美國人卻可以,葉關也順利拿到了美國人的初步統計結果。
十月份,饑荒的情況更加糟糕,而最殘酷的冬天還沒有完全降臨,美國人的統計數據上已經觸目驚心了。
“日本人是罪有應得。”趙易看著這份數據卻只是冷哼一聲,手中沒有后世的詳細資料,他只是模糊的記得,前世日本二戰軍民傷亡或者死亡人數不過三百多萬人。
他記得清楚的是日本人二戰軍隊死亡人員不過二百多萬。不過這一世,日軍的死亡人數恐怕已經超過五百萬了。
不說日本人開辟的印度戰場以及日本本土戰場,僅僅先鋒軍在東南亞前前后后就已經消滅了40多萬日軍,若是加上先鋒軍在日本本土以及其他戰場的戰績,已經突破60萬了。主要是到了后期,對付那些日本雜牌軍更容易了。
那些死了的戰俘不會計入這種戰績,但趙易卻能估計到日軍多死了不少人。
拖延了近一個月才投降,日本平民受到的損失只會更大。畢竟美國人的原子彈就扔了五顆。
趙易甚至覺得葉關的數據都有些保守,饑寒交迫下的一個冬天就會讓人口大幅度減少。最終數據可能是多少,他已經不想去猜了,但這個數據依舊比不上華夏這些年的傷亡人數。
作為挑起戰爭的罪魁禍首,日本人吃足了戰爭紅利,在前世更是在人口上沒有多少虧損,這也使得他們很快在戰后復蘇,在67年超過一億大關,按捺不住心底的騷動。
犯罪成本太低,讓他們重新蠢蠢欲動。
“我們不止要卡一卡他們的人口總數,還得抽掉他們經濟復蘇的基石。”趙易三人制定的對日壓制目標不止是人口,還有經濟。
李衡早早趕去日本,一是為了挑選機器設備,再一個也是為了挑選人才。
“日本在戰后快速崛起,有冷戰美國需要日本頂在前邊的大環境,也有日本自己的很多因素。
多年的教育和技術發展,已經讓日本奠定了一個工業國的基礎。這些不是那些機器設備堆積起來的,就算現在把日本人的機器設備都拉走,日本經濟照樣能很快復蘇。”趙易對機器設備并不是多么看重,
“他們人員損失很少,多年培養起的人才就沒有多少損失,科技研究人員依舊在,眾多熟練工人依舊大量存在,連教師和學生也保留著完整的遞進體系,可以不斷的產生新的人才。
只要有人在,他們可以不斷生產新的設備。
而且他們可以用劫掠到的財富購買更新的機器,甚至可以是歐洲和美國的最新科技含量的機器。當資本家需要賺取最大利潤,要榨干每一臺機器剩余價值的情況下,美國大量裝備的機器設備已經阻礙了新技術的推廣,反而是日本這類廢墟上重新豎起的工業基地可以無所顧忌的推廣新技術。當然也只有各類人才在,這些技術才能得以順利的推廣。”
趙易對人的因素看得更加重要,對人員下手才更直截了當。
日本多損失了一部分人口,其中可能就有現在和未來的科學家、工程師和高級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