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已經過去,1946年的第一道曙光來臨了。
籠罩在爪哇島上空的戰爭陰云卻絲毫見不到一絲曙光。
荷蘭人早有準備,攻勢甚猛。一路勢如破竹,攻到了爪哇國和日惹國的邊界,才稍稍停住了腳步。
“必須先讓爪哇人投降。”面對英法的催促,擔任荷蘭指揮官的康拉德赫爾弗里克海軍上將推諉道。
作為一名合格的軍事指揮者,康拉德知道最近連續的勝利并不意味著就能徹底征服這片土地。荷蘭人連續攻占了幾座城市后,已經疲憊了,后勤也需要調整,還需要穩固后方,在沒有穩定爪哇國局勢的情況下,還不敢輕易再去進攻日惹國。
在之前的情報中,日惹國的背后有先鋒軍在支持,荷蘭人也不想過快的把先鋒軍卷進來,在爪哇島重新站穩腳跟,先獲得部分資源救濟歐洲本土的經濟才是正事。
“荷蘭人不動日惹,我們也不動。爪哇人那邊不用管。我們不管,爪哇人走投無路只能找蘇俄求援。”趙易的判斷很準確。爪哇人現在已經走投無路了,想尋求先鋒軍聯合的路子被堵上,他們只能救助于蘇俄人。
蘇俄人的援助來的很快,不過并沒有多少物資支援和人力資源。爪哇島周圍的海路被英國、荷蘭和美國一起控制了,蘇俄人鞭長莫及。
能支援來的只有思想、組織以及資金。
這種活動,其實缺少的就是帶頭大哥。
爪哇人內部矛盾眾多,各懷心思,此時有了擅長組織的蘇俄人來統一思想,加上大筆資金的支持,很快捏合起來了一股反抗力量。
只是這股力量的方向有了點偏差。
若是華夏人來,說不定要避實就虛,在荷蘭人難以抵達的爪哇傳統鄉村慢慢積攢力量,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讓荷蘭人不斷被孤立,最后讓荷蘭人不得不屈服。就算讓荷蘭人一時得意,荷蘭人恐怕也更容易誤會為后方穩固,急匆匆的再去攻擊日惹國甚至是泗水,實力一分散,就有了爪哇崛起的機會了。
可惜抗戰中,華夏展露出來的這種戰略并不受蘇俄和爪哇人的歡迎。自傲的蘇俄人的方式更直截了當,就是進攻大城市,快速奪取政權。
只有快速爆發熱點,才能吸引西方勢力的注意力,若是能引英法美下水,無疑將大大緩解歐洲的壓力。
這種進攻大城市的觀點格外討剛從叢林中鉆出來的爪哇人喜歡。有大城市,誰愿意鉆叢林重新退化
很快,僅僅過了半個月,爪哇人的反擊就開始了。
搬進大城市過幸福生活的誘惑讓爪哇人也開始拼命了,關鍵也是有了蘇俄人,機槍架在了身后嚴肅了軍事紀律,讓爪哇人的攻擊力一下子驟增。荷蘭人就算早有準備,卻也沒想到爪哇人像吃了猛藥一樣,措不及防下,竟然被爪哇人奪回了萬隆。
顏面大損的荷蘭人不斷調兵遣將要奪回萬隆,爪哇人也毫不退讓地不斷向萬隆增兵,誓來保衛首都。
雙方在萬隆附近斗成了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