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考慮到了接下來英法的攻擊和破襲,沿海運輸也暫時沒法作為重點來扶持,只能把重點傾向內河水運。
“就算英法封鎖了海洋,內河水運也能保障國內大規模物資運輸的暢通。”俞大為也明白水運的作用。鐵路牽扯工業方面較多,內河水運卻略差一些。不需要鋼鐵,延續了上千年的木船甚至是竹排就足以維持內河水運的暢通。
“不論是木船還是鐵船,我們的內河水運船只都需要標準化。這樣更方便制造、維護和管理。”李衡在交通規劃上特地提到了這一點。
“大善”一想到美國在二戰中全面爆發的自由輪,也就知道了標準化的好處,俞大為心中也為之點贊。
“只是這牽連甚廣,需徐徐圖之。”這標準化肯定要觸動很多人的利益,尤其對現有船只的影響最大,牽扯到大量的普通民眾,很容易激起民變,他不由謹慎提議道。
“不會強制執行,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多管齊下,就足矣。”李衡不由笑道。
趙易已經給他講過了,如今他又轉述給俞大為“我們會把船只詳細分為鼓勵型、限制型和淘汰型。然后用減免稅費的方式鼓勵標準化船只,同樣用稅費的方式限制那些不符合條件的船只,采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強制淘汰其中一部分嚴重落伍的。”
“還是經濟手段好。”俞大為微微點頭贊道。
“所以我們先準備了十年調整期。而且這是一個長期的方針政策,因為標準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在改變。”李衡明白這是個長期任務,急不得。
隨著科技的發展,或者木船就變成鋼鐵船和玻璃鋼船了,或者油耗標準和排放標準都提高了,這都使得規范標準都在不斷變化,更不用提實際推行了。
“充分考慮到南洋地區的林木眾多,力推標準化木船的策略也很好。”俞大為對這份標準化方案還是很認可的,尤其這份方案從實際出發,看來是用心了。
先鋒軍三巨頭這種務實的精神也是他愿意來東聯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國人處理的登陸艦船可以短期應用,但還是不夠經濟標準,可以借鑒參考,不適合當做標準推行。”李衡特地強調了那些美國貨。
美國人二戰前就在大減價處理戰爭物資,先鋒軍憑借和美國人相熟的關系,淘了一大批廉價二手貨。美國登陸艦艇就是其中之一。
僅僅cv的辛金斯艇,美國人就造了2萬多艘,就算二戰中損耗了一部分,還有大量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