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未來的發展標準。五年之內不會推廣,只是系統研究。”沒等俞大為旁敲測問,在第二天的研討會上,李衡就主動給他做了解釋,“從現在起的五年之內,我們對鐵路的目標是充分利用現有的米軌鐵路系統,準備好未來的發展改造和升級。”
寬軌計劃確實費錢又費力,短時間內實現不了,李衡也不會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顧現實。
現實中,東南亞的米軌已經不少了,暫時可以保障各大城市之間的鐵路聯系和運輸。而華人現在的生活范圍和控制區也主要集中在這些大城市和沿路的城鎮中,很少深入鄉村。在現有條件和利用率的基礎上,鐵路的壓力并不算大,短時間內已經沒必要修筑更多的鐵路,只需要統一調整為1067毫米米軌,完善現有體系即可。
無論是重新制定新標準,還是培養人才,這些都需要時間來打基礎。李衡很現實的提了一個五年過渡期。
“不說別的,寬軌新標準對鋼筋水泥的需要都很大,這些只靠買是不現實的,要產量提高,差不多需要整個工業化體系的完善和發展。這些都不是年就能完成的。”李衡很清醒,這個五年過渡期也只是一個開始,從零到完成整個寬軌體系,即便是理想狀態下,也差不多需要一兩代人的付出。
俞大為點了點頭并沒有多說什么。
他是很好的執行者,或許他還沒有看明白寬軌的眾多優點,卻并不會輕易反對上級的觀點,何況是三巨頭統一了的觀點。他明白君臣之道,卻不打算當諍臣,就算有異議,也至少有五年時間來潛移默化地讓上邊來改變初衷。
至少五年內的鐵路發展規劃不影響整個國家的運轉,何況鐵路在先鋒軍要發展的運輸體系中,并不算最主要的。
排在先鋒軍交通運輸第一位的是水運。
東南亞平原地區比江南水鄉還要水鄉。大大小小的密布河流讓鐵路和公路建設為體系的成本很高,但水運卻天然成了延伸溝通到各處的網絡體系。
先鋒軍在和日本開戰的時候,后勤大部分是靠水運解決的,只是一條中上游半通航的湄公河就已經讓先鋒軍在萬象站穩了腳跟,進而攻略泰國和周圍地區。
攻略緬甸時,在日本人控制鐵路時,也是緬甸伊洛瓦底江的航運讓先鋒軍得以順利的從北向南一路打到了海邊。
而越南和馬來亞的穩定雖然內河水運的作用小一些,但沿海的海運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先鋒軍排名第一位的水運規劃除了內河航運,還有沿海運輸。
連接華夏、日本等地區的近海運輸,需要考慮英法的威脅,主要還是借助美國人,去歐洲和美國的遠洋運輸更是全指望美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