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能自豪的是,這些都能自產了。
開國大典中,所用的照明燈具,一大半都是東聯國自產的。
抗戰期間,為了生產真空管,葉關就和李衡順便建起了一個小規模燈泡廠。因為受到孔祥熙排擠,44年胡西園接到先鋒軍邀請時,欣然而來。此時有了美國空運設備,先鋒軍和胡西園雙方合資在萬象就建了第一個大規模生產的燈泡廠,可日產燈泡一萬只。廠名取了亞浦爾的亞,簡單粗暴的打出了亞明的品牌。
在接收了德國和日本的一些設備后,燈泡產量更能激增,只是抗戰結束后,胡西園返回了華夏,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開拓華夏市場上。
亞明燈泡廠加上先鋒軍新建的2個大型燈泡廠,和最早燈泡廠擴展出來的特種燈泡廠,四個廠現在的規模已經翻倍,逼近3萬只。
但這其中包含了各類大小燈泡,分攤在各處,很快就沒了影子,連萬象等大城市內的路燈都不全。產量再增加,短時間內還是急缺。
電線電纜更是急缺。
沒有足夠的銅,就算已經從德國和日本搶來了大量的電線電纜設備,也沒法大規模供應。
“南洋不是多銅嗎,怎么缺口這么大”俞大為一開始也很奇怪,在他的印象里,南洋民間多銅像,按理說應該不像華夏國內那么缺。
經過仔細調查,他才發現,為了備戰,先鋒軍的銅基本都化為子彈了,還有大量的銅元來穩定國內的金融市場。
“先鋒軍竟然如此奢侈”他來之前已經知道先鋒軍軍工實力雄厚,卻沒想到規模竟然如此大。
抗戰結束后的這半年,先鋒軍單單子彈就造了2億余發,在不少德國和日本設備就位后,若不是受限于銅和藥等原料的不足,子彈生產量還會更多。
“46年我們的子彈產量至少要突破5億發。”李衡的這句話,已經身居高位的俞大為也有所耳聞,委實嚇了他一跳。
考慮到北方華夏的壓力,先鋒軍的南塔兵工廠已經基本都遷移,現在已經形成了萬象、曼德勒、清邁、呵叻四大軍工生產基地,河內和吉隆坡因為太靠近沿海,缺乏戰略縱深,軍工規模要小一些,只是考慮到運輸不便,才設置了作坊式的子彈生產線。
這6處,應該說主要是四處軍工基地,竟然僅僅子彈生產就突破5億
他負責兵工署,對華夏在抗戰時期的子彈生產數量最為清楚,先鋒軍半年的產量已經抵上華夏一年爆產能的產量了。先鋒軍爆起產能來,那5億發已經是他曾經絞盡腦汁也無法做到的。據說,先鋒軍還外購了至少5億發子彈。
德日投降后,為了防止德日暴亂,盟軍對他們的武器彈藥進行了大量的銷毀。比廢品還廉價的彈藥,先鋒軍采購了不少。
據說單單各類子彈,就在德國采購了差不多2億發。日本那邊窮一點,有些子彈質量也差,和先鋒軍主力部隊的彈藥不大通用,只是用于訓練和建設兵團等使用,就這還采購了六千余萬發子彈。畢竟這是美國人打算要傾倒進大海的垃圾,塞點賄賂就能大量的運回來的廉價貨,不要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