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為第五級的人,很難因為懶惰而墮落,只求吃飽飯而不思進取。
五級上邊還有第六級的尊敬級,除了一天升為十斤米外,還有更多的補貼票據和其他優待。
“百里侯的待遇不過如此。”每每說到這個,鄭老頭總是不忘賣弄一下縣令是百里侯的博學,還順便嫉妒羨慕一下。
在他的認知里,單位差別并不明顯,只記得偽滿朝縣令除了俸銀外,也不過20擔米的年俸。
劉書記同樣不算工資獎金之類的,僅僅第六級的福利待遇足有30擔米糧,這待遇足以讓人眼紅。
劉賢民也很知足。
受傷后,相應趙大帥深入到基層的號召,他退伍經過培訓成了村鎮書記。
“一定要把政權滲透到基層鄉村。”趙易的這句話并沒有廣而告之,只是三人會議上的無記錄談話,最多在高層擴大會議上說過類似的話。
后世華夏是很好的老師,現在新建村鎮傳統勢力被打破,還屬于權力真空期,正是政權布局的最佳時機。
雖然先鋒軍的黨支部還滲透不到村鎮,但那些退伍老兵對先鋒軍的忠誠度一點不弱。
二戰結束后,一部分傷兵老兵需要安置,一部分人也厭倦了戰爭,從43年開始大量參軍的士兵中有不少也到了退伍的時候了。雖然東聯國的國防軍還在繼續擴大規模,但總有不少人退伍,地方上也需要這些忠誠的退伍老兵來維持穩定。經過篩選,才有了第一批三千退伍老兵村鎮書記,占了新村鎮書記半數還多。
他們這些書記的任務不需要處理日常事務,只負責監督先鋒軍法令的執行情況,還要維持村鎮的穩定和治安。
若不是擔心抽調太多,影響軍隊戰斗力,抽調的退伍老兵會更多。
趙易也不擔心養不起這么多基層干部。
“上有三大帥,下有三小鬼。”有些編排先鋒軍的流言說的也很形象。
所謂的下邊的三小鬼就是指一個村寨也是三個當家的,一個是村長,一個是書記,另一個是專門管賬本的會計。
一個村寨也只有這三人是公家飯,真正端著鐵飯碗的其實是后兩者,會計這樣專業的職業,也是外調的流官,而且不同于書記的塊狀管理,除了部分平行單位的監督外,管錢袋子的會計更偏向于職業性更強的垂直管理。
另有一筆公費開支用于每個村子的臨時幫閑,畢竟一個村子不是三個人就能完全管過來的,除了村民代表會議可以決定一些事務外,還需要一些人員來處理日常事務。就連村民代表有時候也需要一些小獎勵。這類的泥飯碗的形容比喻已經很快出現,金飯碗的比喻也說明了村鎮三人更加穩固,在某些人眼中就是更加難纏。
在一些其他流傳出去的俗語中,三人更被贊揚“上有三大帥,下有三道門。”
還有一些文人欣然贊稱,這已經有三權分立的影子。
趙和平不知道什么三權分立,只知道他們的村子是最小規模的新建村鎮,也沒那么多勾心斗角的事。
新建村鎮,大部分都集中在地理環境比較好的地方,加上又是移民好調控,直接起步就是小城鎮的規模。
“萬人為鎮。”在東聯國的標準中,人口過萬才算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