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村還是通電了。
一個信號中繼站設置在了三岔村。一個鍋駝機拖著一臺發電機和一組鉛酸蓄電池給中繼站專門供電。為此還雇傭了2名村民,專門添柴。
不過這個發電機優先保障通訊線路的暢通,專電專用。
作為新出爐的地頭蛇,在村長鄭老頭的軟磨硬泡下,三岔村也沾了光,晚上第一次亮起了燈泡。
唯一的一個燈泡就安裝在了和村公所一個院子的村小學中。
村小學只有兩個教室,低齡的幼兒園和一二年級的小學混在一起。
身處險地,三岔村以青壯人數居多,兒童較少。村里留下學習的低幼學生一共也才40多人。
更高年級的學生都去很遠的鎮子上去上學了。靠著福利待遇,全年食宿都可免費。
建設兵團的護送隊送來補給和貨物時,順便護送著這些孩子回來一次和家人團聚。
護送隊遭受過一次土著人的武裝襲擊。
一名9歲的學生不幸遇難,雖然一個千人級的土著部落被連根拔起,但地處三方交界處的三岔村依然不太平。
村學的幼兒園和小學,包括那個瘸腿的退伍老兵校長,一共只有三名老師。
要做到十年義務教育,并不只是錢的問題,師資匱乏也制約著偏遠地區的義務教育效果。目前先鋒軍只能盡力先做到城鎮義務教育的完善,華人移民的分布也決定了城鎮教育才是主要的。
三岔村的大多數設施是當初建設兵團駐留時留下的,村民們來時,還特地給他們修建起了新學校。
學生人數偏少,村公所也搬進了學校的一角。
那唯一通電的線路就布置在這里,那盞燈泡在學生放學后,也順理成章的被夜間辦公的村委會沾光了。
通電后的第一個村民大會上,也同樣沾光的村民們沒人在乎議題,圍著把那盞挪到了院子里燈泡嘰嘰喳喳了兩個小時。
在之后的又一個村民大會中,同樣圍了另一樣村公所新電器三個多小時,卻沒幾個人敢吵鬧。
三岔村新添的電器是收音機,也是上邊發下來的。
村長鄭老頭滿意的是,就像村子里的那部特地調撥下來的電臺一樣,這臺收音機在遇到斷電,沒法用交流電時,還可以用四節干電池當電源。
讓他更滿意的是,據說上邊已經批復了劉賢民村書記的申請,準備在村子旁邊的小溪處安置一臺5千瓦小水電機組,到時候村子里就可以大面積供電了。
只可惜周圍不安全,否則像旁邊的鎮子上那樣直接上300千瓦機組了。
村子后邊山上沖下來的那條河完全可以帶動,只是距離村子比較遠,不像鎮子上那么安全,很容易被土著人破壞,還不如這5千瓦機組安全方便。把寨墻向外擴一擴,小水電站就和水力磨坊一樣,就不用擔心外人的破壞了。
功率雖小,對鄭老頭來說,這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