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開檔次可以,但不能像公立圖書館那樣高高在上,成為少數人的地盤。”趙易贊成成立檔次高一點的書店,但卻不想讓知識只集中在少數人的圈子里,“現在是全球競爭時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經沒法只靠愚民政策來維持統治,自己不求上進,很容易會被其他民族和國家滅絕。開啟民智,要從教育和讀書開始。我們不能讓讀書流于形式。”
“對,后世地方很多中小學和企業圖書館根本就是流于形式,只為考慮上級檢查,平時根本不開放。”從小喜歡看書的李衡對自己以前經歷的事情一直很有怨念。
“他們當然不會開放。經費只有這么一點,若是正常開放,不說人員費用,只是書本的折舊費用誰來出有些單位連水電費掏起來都費勁,何必多此一舉只要能完成紙面成績,就已經是有功無過了。”葉關冷笑道。
“在那個時代,華夏把圖書館遍布大小各個單位,本來是一種提升民智的好措施,可惜一開始受限于經濟實力不足,后來又在大潮沖擊下慢慢地流于形式了。唉,我就是擔心出現這種流于形式的事情,才打算做公立圖書館和私營書店這兩手準備。”趙易嘆息道,“在東南亞,我們華人數量還是少了些,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提升素質,才能最終提升我們的力量。絕對不能走愚民路線。”
“要是人人都是獅子,誰能那么多的食物我還是贊同生產力決定論,就像后世,很多舉措都是只有國家富強了才慢慢推行的,否則哪有多余的米下鍋國家需要作出取舍,只是方法不同。就像印度,一億人和十億牲口就很方便。”葉關調侃道。
“我寧愿帶領一群獅子,而不是帶領一群綿羊。獅子王和綿羊王哪個稱號好聽”李衡哼道。
“我們以后會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不過提升民智不是只有經濟基礎,還需要至少兩三代人的時間沉淀。就像書店,我們的國民至少百分八十的文盲率,能真的沉住氣坐在書店里安安靜靜地看書”葉關一直認為先集中力量打造精英核心,而不是浪費在大眾整體提升上。
有福利低保名冊在手,華人的統計數據相對比較準確,但東聯國還有其他人,文盲率一下子就提升了上去。
單純華人,得益于趙易三人早早在軍隊和移民中推行的掃盲運動,又注重吸納知識人才,讓東聯國華人的識字率提高到了近30,比此時的華夏國內高不少,但其中不少人只是粗通文字,剛剛摘掉文盲帽子,用于日常應用還可以,安坐圖書館中卻難。
“現在我們已經完善了掃盲體系,爭取三年內識字率超過60。甚至更多,只是這得看移民數量的增長率。一旦移民數量涌入過大,這個任務要完成就有些困難了。”李衡道。
掃盲運動先鋒軍投入精力很大,但不斷涌入的新移民不斷在拉低識字率。
“掃盲的困難在于婦女和老人。婦女牽扯問題比較多,我們正在抓。但老人識字率方面進展緩慢。”李衡也擺出了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