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3年4月份時,約莫有12個華人流落到了科威特。之后他們招來了他們的親屬,以及親屬的親屬,現在人口已經超過了300人,在海邊形成了一個村落。他們和東聯國和華夏都保持著貿易往來。”由于對先鋒軍的警惕,英國人也注意到了中東這股華人力量。
“他們有什么奇怪之處嗎?”蒙巴頓對這份拿到他桌面的情報有些奇怪,他現在正在為印度的事情頭疼不已,沒精力去操心其他。
“他們都是青壯,老人和兒童幾乎沒有。他們有大量武器,還曾經擊垮了一支馬賊。”提供來情報的秘書早就了解過了,有些把戲紛亂爭斗的歐洲早就有過了。
“我記得我們和科威特簽署過協定,不經過我們的同意,不能向任何一個國家以任何名義租借土地。”蒙巴頓托起下巴道。這樣的事情不是他記得清楚,而是中東那些殖民地基本上都被簽署了這樣的協定。
這樣的協定很有效,至少美國人都在中東門外掙扎了二十多年。只是這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人越來越無力阻擋美國和蘇俄的滲透了,加上法國人也一樣無能為力。
二戰前美國人就已經拿到了中東很多地方的石油開采權,沙特和巴林都已經百分百屬于美國人了,而去年蘇俄和伊朗簽署的協議證明了蘇俄人的野心,法國人在中東的殖民地更是被蘇俄滲透到手足無措。
看看手邊放著的那份肢解印度的方案,蒙巴頓突然對倫敦在中東應對美蘇的戰略有些悲觀。
印度這顆帝國王冠上的鉆石已經被動搖,中東鏈接本土和南亞利益的作用也小了不少,不過中東的石油成了帝國的重要來源,不止是石油資源,還是帝國海軍的一根支柱。在中東的帝國海軍不需要花費本土的一個便士,全靠石油的利潤就足以支撐。
現在倫敦收縮全球防線,連中東的權益也放出去,這或許是引誘美蘇相爭的誘餌,但失去了這些利益,帝國更加沒落了,一如那陳舊落伍的帝國海軍戰艦。
“他們所在的位置是科威特和沙特中間的中立地帶,并沒有和任何一方簽署協議。不過他們中的部分人正被美國探勘隊伍雇傭,一名美國華裔富商還曾經參與其中。他在46年布爾干油田的勘探開采中出資,并占了該油田5%的股份。”秘書不需要分析,那些老謀深算的政客們一眼就明白其中有問題。在政治地圖上,從來就沒有無辜和意外。
反正背后的推手不是美國人就是先鋒軍,或者他們倆的聯合。
美國人已經在科威特擁有50%的石油工業的股份,他們還想獲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