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二十年從來不缺激烈的變革和顛覆,唯有自身硬才是硬道理。
“當然,低調發展不意味著全面收縮,在外邊該怎么布局還得怎么布局,布局要趁早,以后才能更省力,只不過一定要低調再低調。”趙易并不是完全否定對外的擴張,“雖然未來風云變幻,不斷變革,但經濟手段總要緩和一些。有些地方不適合我們直接插手,改頭換面打著英美的旗號還是可以入股撈湯水,等以后有機會慢慢入手。比如澳大利亞的鐵礦石。”
想到中東的石油早在一戰前就被美國人盯上,卻因為無力掌控等到二戰后才大規模開發,趙易再也不相信前世那些礦產資源的公開時間了。
有些勘探資料或許早就有了,只是各種成本,包括政治成本不合算,或許還有金融資本的操控,才一直拖延著不開發。
澳大利亞鐵礦石資源那么大的量,趙易不相信沒人早一點注意到。或許是二戰讓有些人顧忌引來日本人的垂涎,影響大局。
反正趙易不敢疏忽大意,在二戰時就先搶注澳大利亞那些礦產聚集地的土地。
當時日本人已經快打到了澳大利亞北部沿海了,有一陣澳大利亞的未來并不被人看好,就來英國移民也多選擇加拿大等遠離戰爭的地方,地價極低,那些礦產多位于荒涼之地,更是廉價。可惜那時候先鋒軍也沒錢,只能一點點的入手。
為了不引起英國人的警覺,這些土地多數是交叉入股的英國或者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本土公司掌控,通過歐洲和美國一些公司摻雜,就來出頭的法人也沒幾個華人,由其他移民比如二戰中移民澳大利亞的意大利人代勞,模糊了實際控制人的身份,才能在英國和先鋒軍開戰時不被特別針對。
這么多年下來,先鋒軍已經在澳大利亞的土地和礦產上投入了3億美元還多,成了先鋒軍海外經濟布局的重點。
一些土地不開采礦產,也可以畜牧和耕種。
一些早期澳大利亞華人和二戰中移民過去的華人就是借此安排進來的。
但先鋒軍對澳大利亞很明確,就是經濟手段為主,并不打算過多移民刺激英國人。
就連礦產開發,也是維持費用為主,并不規模開發,引來貪狼,反正歷史還沒有拐彎。
西澳大利亞的皮爾巴拉地區,現在應該還沒有被發現,澳大利亞在38年就禁止鐵礦石出口,唯恐國內的鐵礦石資源不足,還要一直禁止湊滿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