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澳大利亞屁股底下的礦車還沒有開動,三巨頭也不會主動去推,畢竟現在東聯國的礦產資源在夯實基礎階段還足夠用,不需要太依賴外來資源。
“要想夯實工業基礎,就需要工業的骨骼和工業的血液體系先完成。”李衡的比喻其實說的就是鋼鐵和石油,或者說材料和能源。
在對抗英法聯軍時,先鋒軍從德國和日本以及意大利等歐洲其他國家運來的鋼鐵設備就已經逐漸安排就緒,只是缺少足夠的產業工人,這也是趙易裁軍的一個原因。軍隊占了太多勞動力用于非生產領域,不得不縮減。
新建立的鋼鐵廠也缺少磨合,不同技術標準的機器設備和不熟練的工人,甚至是水平還比較低的技術人員,想一下子啟動鋼鐵大生產是不可能的。
不過隨著戰爭的爆發,軍管工業向鋼鐵傾斜,鋼鐵產量還是被推到了年產過百萬噸的規模。
“只需要再有一年的實踐,我們的氧氣頂吹轉爐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到時候鋼鐵產量翻番推高到二百萬噸不是問題。”李衡已經在壓著進度了。
氧氣頂吹轉爐引發了鋼鐵業大變革,投資少,成本低不說,和現在的平爐可以相差十倍,畢竟轉爐十幾分鐘就一爐,還能不間斷24小時冶煉,而平爐一爐得花費七八個小時。
氧氣頂吹轉爐的鋼鐵質量也不差,甚至還可超過一般的平爐,所以在五十年代短短時間內就掀翻了平爐制霸90年的地位,成為了主流。
李衡從二戰時就在組織人研究氧氣頂吹轉爐,他所學的知識中有相關介紹,至少在方向上和路線上沒出錯,一點點的實驗才把生產工藝理順。最難的氧氣生產,也在獲得了德國林德公司的空氣制氧設備并招攬了部分相關技術人員后,終于在上半年開發出了低壓制氧工藝,為大規模使用氧氣踏平了最高的一道門檻。
若不是考慮到沒有足夠的熟練技工,考慮到安全生產,按照現在先鋒軍已經安裝完成的鋼鐵冶煉設備,產量推高到三百萬噸也沒問題。
僅僅萬象的鋼鐵工業基地,不考慮人員的問題,現在就可以具備百萬噸的鋼鐵產能。
曼德勒鋼鐵基地產能也在提升,考慮到鐵礦石供應不及時,卡在了50萬噸產能上。
原泰國境內,多數是小鐵礦,在不依賴外在鐵礦石的情況下,只是建起了三處10萬噸級的鋼鐵廠。馬來亞的鐵礦和鋼鐵廠整合后,也建起了一個20萬噸級的鋼鐵聯合企業。
“停戰后,越南北部的30萬噸鋼鐵廠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只是考慮到沿海安全問題,越北的鐵礦無法大規模開發,不過三年后二期產量可翻倍。還有高棉的羅文縣鐵礦區也在建著10萬噸鋼鐵廠,以利于區域均衡發展。”李衡道,“曼谷地區原來也準備建起一座大型鋼鐵廠的,只是太靠近海岸,安全無法保障。這個計劃還處在停滯狀態,從日本拉來的機器設備還堆著,得利用起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