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新山組成中央直轄的星洲市前,先鋒軍就開始籌劃建造兩座跨越柔佛海峽的跨海大橋。兩座都是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
同時籌備建造的還有兩座海底隧道。
當初在日本劫掠的時候,李衡有針對性的搜集了日本在42年首通的兩條三公里多長的關門海底隧道資料,還借鑒了日本31年挖掘的9公里多的清水山間隧道資料和意大利人在34年挖掘的18.52公里長的亞平寧山間隧道資料,德國人13年建造的易北河馬蹄形隧道資料也找到了一點,甚至還找到了5名德國相關技工。
日本人采用了手掘圓形盾構方式開挖的關門隧道,直徑達到了7米。
李衡主推的寬軌鐵路標準,各種配套設置下來,7米直徑還不夠,要加大直徑,困難更大。
不過小日本的手掘圓形盾構也沒多機械設備,基本上就靠手工分層分作業段開挖,沒多少技術含量。
李衡見過后世那種真正的大型盾構機,了解一些原理,但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研制出來,先鋒軍根本沒那些基礎技術,就連這個時代也少了一些技術:“十年之內不要考慮,還是手工挖掘。”
柔佛海峽雖然短處只有一千米左右,先鋒軍沒有經驗,后世也沒有柔佛海峽隧道相關經驗可參考,只靠擄來的十幾個日本技工和李衡的一些理論知識也不是一會兒半會就能完成的。為了安全,也為了探索未來的發展規范,李衡的計劃中,五年之后才能有第一條柔佛隧道建成。之前就需要靠橋梁來支撐。
目前的新柔長堤雖可來回通行,卻擋住了柔佛海峽這條水道,先鋒軍的規劃中這是要準備拆除的,代之以一座跨海大橋。
有這條長堤在,可以更方便施工。李衡的計劃中,如果不出意外,這座由李國豪設計,羅英擔任總工、梅旸春為副總工的星洲大橋會在四年后完工。
美國金門大橋用了10萬多噸鋼鐵,這座星洲大橋就算節省,在考慮到寬軌鐵路的復線運轉,為了安全起見也需要消耗近5萬噸鋼鐵。
考慮到柔佛海峽的航運問題,未來疏通航道后把航運能力提升到萬噸貨船能通過,一開始就得先把凈空高度提升到32米,這無疑也需要更多鋼鐵支撐。
在最初兩年每年都得準備好2萬多噸的鋼鐵,單純靠一個吉隆坡鋼鐵廠是不夠的,更何況新加坡的造船業和建筑都需要大量的鋼鐵。
為了彌補這個巨大的缺口,一方面需要從萬象和曼德勒這兩個鋼鐵基地調運鋼鐵,一方面也籌備著新的鋼鐵廠。
日本人當初在馬來亞建起了2座鋼鐵廠,設備比較少,也比較陳舊,先鋒軍后來從日本又運來一些設備,才建起了吉隆坡的10萬噸規模。剩下的設備再添上一些德國和美國設備,又可以建起一座10萬噸級的鋼鐵廠,就近安置在了日本人曾中意的關丹。
馬來亞最大的龍運鐵礦距離這里不遠,還有彭享的鐵礦資源,足以支撐起這座鋼鐵廠。
日本在二戰統治馬來亞時,每年運出鐵礦石200萬噸,馬來亞的鐵礦石雖然總儲量不多,但開發較早,每年開采的鐵礦石能撐起一座百萬噸的鋼鐵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