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現在正廢鐵價甩賣,如此一算性價比超高。
先鋒軍陸陸續續的已經購買了218艘了。
之所以拖了這么久,就是因為這些急就品中真的有不少質量差的,才用一兩年,就有漏水和變形等問題出現。一些船的艙門都變形的打不開,據說自由輪上的水手們總結出了睡覺不關艙門的經驗,萬一沉船可以很快逃離,不至于被艙門關死在鐵棺材里。所以要從美國兩千多艘自由輪中挑出質量好的來。
先鋒軍的船舶專家和技工們可是費了兩年多才選出了二百多艘質量最好的,就連對英法作戰時都沒停過。
前前后后花費了一億多美元,其中包括兩條廉價處理的生產維修生產線,分別安置在了仰光和曼谷。
二百多艘自由輪和勝利輪的取名,多河流的粵省就能分配到十來條,很有可能再多一條有馮如山熟悉名字的船。
馮如山是印度華裔。
二十世紀初就隨著父輩來到了印度,從一來就安置在了加爾各答。
這里的華人數量最高到了2萬多人。在經過日本占領和先鋒軍建國后,華人數量銳減。
印巴孟三方在加爾各答鬧得很厲害,而不遠就是先鋒軍,很多華人選擇了搬家,搬到吉大港,甚至跨過了馬六甲海峽。
馮如山也曾猶豫要走的,被先鋒軍找上門來后就繼續留在了加爾各答港。
粵省的木工在印度有行業優勢外,還有客家人的皮革和制鞋。
印度很少有人制革,除了氣候的因素外,制革被印度人當成賤民做的工作,客家人很輕松的就占領了印度很大一片市場,印度華人在加爾各答的塔霸建起了唐人街,小小的塔霸成了印度三大制革中心之一。先鋒軍插手后,華人制革份額更是占了印度半壁江山。
這里的華人數量還是在減少。吉大港甚至恒河以東的一些城市都能找到差不多的工作,而且機遇更好。
老華人走了,又有新的華人到來。
新華人的工作更多樣,還更多偏向了管理,馮如山就是這個碼頭的管理者之一。每天有大量的煤炭和鐵礦石以及黃麻、棉花等運走,其中過半都是運向東聯國。
東聯國一方面缺有素質的勞動力,一方面也面臨著勞動就業的安置問題。
紡織業等輕工業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安排女性就業的絕佳途徑,除了滿足本國需求,還能不斷創造白色外匯。
就算東聯國國內還是男女比例不均,女性偏少,但先鋒軍從日本和歐洲搬來的紡織機械也彌補了人員的不足。
從明治維新到二戰前,日本重點發展了鋼鐵、造船和紡織業,先鋒軍也重點搬遷相關設備,搜集相關技術。
機器設備有了,熱帶氣候偏多的東南亞卻極少產棉花這種亞熱帶作物,也不產生絲,一切只能靠進口。
蠶絲東南亞也生產,不過規模不大,先鋒軍只打算穩步提升產量,確保國內自產自銷,并不打算擴大規模,這樣容易沖擊到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