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份三巨頭都知道,只是不點破,也不知道怎么到了先鋒軍這里,只知道他被派來越南待了一段時間,中間去西方考察了一年后,又返回了越南在45年加入先鋒軍。他在法國學的機電,若不偏差還會在彎彎擔任電力公司總經理,能力很強,責任心也很強,和孫運宣一樣,都是三巨頭在電力部提拔起來的新星。
他的資歷比孫運宣還靠前,是電力部的第一副部長,若不是他的特殊身份,說不定就是電力部部長了。
華夏此時最高電壓是154千伏,只是技術沒能掌握,110千伏早已經普及,在多方技術支持下,先鋒軍勉強能掌握,但為了未來的發展,三巨頭還是從美國人那邊引進了220千伏的相關技術和設備。
此時經濟困頓的歐洲,220千伏技術也能得到,只要出錢,美國人也不會藏著掖著,加上先鋒軍從歐洲得來的相關技術和人才,整套220千伏高壓技術就夯實了基礎,只剩下自產和推廣。
曼德勒和萬象作為先鋒軍重點發展的兩處工業基地,也成了電力系統的三大基地之二,另一處是在大城,距離曼谷很近,在未來規劃中,又逐漸被曼谷吞并的趨勢。
高壓線路不僅需要考慮季風和臺風,還需要考慮戰爭的風險。
電力基地之一放在大城就是拉開和海岸線的距離,曼谷和西貢甚至河內沒有像曼德勒和萬象那樣成為工業中心,也是因為他們太靠近海洋,在先鋒軍實力還弱時沒法保障安全。
在考慮電廠建設時,也需要考慮到戰爭。電廠往往是戰爭期間最先轟炸的目標之一。高壓線路也一樣。
為了減少電傳輸的風險,同時減少電損耗,火力發電廠距離城市并不遠。考慮到破壞和這個時代的技術水平,建網距離也不會太遠。一般用不到220千伏。
輸送距離在50到150公里內的110千伏高壓線就足夠火力發電廠的布局了。
但水電就需要考慮范圍大一些,從荒無人煙的地區輸送到大城市,有些距離已經超過了150公里,有幾座水電站輸送容量也超過了10萬千瓦,這就需要220千伏高壓線路了。
“考慮到日常應用和戰爭折損,我們建議用高壓網完成相鄰城市的互聯冗余體系。”劉晉玉又道。
東聯國的那18座重點發展的大城市相互距離較遠,有效輸送距離不宜超過300公里的220千伏高壓系統很難布網。但對于臨近的城市群,比如馬六甲海峽的城市群,卻是可以連成一片,在冗余線路系統下合理調配。
“可以!不過這些措施不足以應對戰爭的威脅。我們還需要考慮更加靈活機動的手段。比如列車電站以及船舶電站等流動電站。”趙易一邊說著一邊望向李衡和俞大維。
他是仿照華夏的流動電站。后世華夏主要以列車電站為主,設置的專門的列車電業局一直存在到八十年代,影響了30年。
“鐵路系統還不完善,不過船舶電站可以順利開展。”交通部長俞大維略一沉吟,應聲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