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農村不是我們發展的重點,但農業問題卻是決定我們生存的大事。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什么時候都不是小事,況且在工業基礎還沒有夯實前,經濟作物是我們經濟的主要支柱。”這一點趙易已經不止一次的強調過了。
無論是糧食還是橡膠,都不能只靠天生天養,肥料管理都得跟上,就連水利也不能只靠天吃飯。
東南亞地區雨水是不少,但卻很集中,雨季往往成澇,旱季卻往往雨水不足。
東南亞地區雖然已經是糧食豐產區,卻也有更大的潛力可挖。先鋒軍興修水利,不止為發電,也是了防災止澇,灌溉農田。
肥料也是如此。
熱帶叢林看上去很繁茂,其實很脆弱。整個自然循環系統的養分大頭都集中在地面以上的植物身上,積累下來的黑土腐殖層很少。
原土著不善精耕,燒荒成田,頭兩年還有草木灰和原來林木土壤中積累的養分供給農田營養。但雨季一來,缺少了森林的保護,大雨沖刷下,土地養分很快流失,耕地也就很快貧瘠,不再豐產,又加上不善管理,野草叢生,蟲害蜂起,土地肥力耗盡,只能棄地,重新燒荒,破壞森林。
此時技術條件差,東南亞地區還是地多人少,有大片森林可以開墾。到了后世,東南亞人口激增,開墾破壞森林的規模日益擴大,對自然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一些惡性循環的后果已經顯現,只是還不到臨界點而已。
華人擅長精耕,先鋒軍頭兩年開墾的土地還不那么明顯,但高溫多雨的天氣讓淋溶作用更甚,雨水溶解了鉀鈉鎂鈣等可溶礦物質,也在逐漸讓土地失去養分,對肥料的缺口也就越來越大,不得不提前籌謀。
華夏南方地區也常見東南亞那樣的紅壤和白壤,同樣是含不易溶解的鐵氧和鋁氧成分多,但華夏先民用勤勞一代代精養,一樣創造出了江南水鄉和珠江生態農業的奇跡。
有大工業基石的支持,趙易也有信心再創一個農業奇跡。
“東南亞要發展好農業,首先要興修水利。東南亞很多土地殘留的富鐵氧富鋁氧基層容易膠結成塊。多雨水的時候,很難滲透,容易形成澇災,干旱時候又缺少地下水涵養,容易導致農作物缺水。”根據以前的一些經驗,和從二戰起就開始的農業調查報告,趙易把興修水利放在了發展農業的第一位。
華夏數千年前就有大禹興水利抗天災,統一各部落,才夯實了大夏的根基。東聯國作為一個農業國,能調動全國物資和人力的水利工程將陸續展開,趙易怎么重視水利都不為過。
“調整了水,才能談梯田和塘基生態系統,才能留下和積累土地養分。同時調整了水,調順了排水和灌溉,才能談肥。東南亞這邊土壤多偏酸性,缺磷、鉀等微量元素,有機物容易損耗。沼氣池的肥料是有益的補充。它這樣的緩釋有機肥不止能提供氮磷鉀,還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特性,改造土壤。
另外沼氣肥也應該和蚯蚓養殖配合起來,沼氣肥可飼養蚯蚓,蚯蚓能喂雞鴨,還能喂魚,順著這條線把村莊、農田、池塘都有效鏈接起來。”前世有過研究,趙易對這些都很熟悉了,
“農業方面,咱們也要充分利用我們的優勢礦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