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知道,我們現在的食鹽主要以海鹽為主,在開辟了幾處海邊鹽場后,食鹽是不缺的。只是在這個旱季的時候,受到了戰爭影響,我們沿海的鹽場大規模減產。本來也能支撐,但現在鹽化工的規模上來了,鹽原料自然就緊張了,連食鹽都受到了影響和波及。”李衡苦笑一聲解釋道。
趙易一時恍然。
東南亞這邊的氣候制約的鹽場的分布,雖然海岸線漫長,但是降雨多的氣候不利于曬鹽,尤其是趕上雨季,鹽場基本就停工了。
鹽場所產的鹽主要集中在旱季。
為了加大海鹽產量,先鋒軍還特地擴大了鹽場規模和數量,年產10萬噸以上的大型鹽場就擴大到了7家。
食鹽需求一般是對應著人口。東聯國國內和出口周邊的需求也就一億多人左右,僅僅這7座大型鹽場,一年就算只70萬噸鹽都綽綽有余,產量減半都能供應國內日常需求。
但之前旱季正處在戰爭時期,英法海軍封鎖海岸線,甚至炮擊沿海城鎮,為了安全,很多鹽場都停工了。停戰之時,雨季也來了。
“全國包括內陸鹽場,鹽產量達到了28萬噸,去年庫存還有11萬噸。我當時覺得差不多夠了,卻有些疏忽大意了。”李衡慚愧道,“本來按照健康的算法,一年一個人吃2公斤就夠了,但這個時代人真出大力,氣候炎熱出汗多,需要鹽分也就多。對食鹽的需求不能按照后世的那些小白領的健康標準來,不自覺的食鹽需求就大了。
本來這也沒什么,食鹽產量也能支撐。但戰爭讓民間恐慌,開始儲存食鹽,這使得食鹽分配有些不均勻。而這個時候,食鹽走私卻沒有減少。
往年我們都在食鹽出口,今年由于受到華夏戰亂的影響,內陸食鹽價格更是攀高。雖然我們控制了出口,但各地走私猖獗,致使食鹽出口量劇增,這已經影響了國內食鹽的供應。若不是鹽化工并不需要太精致的食鹽,恐怕這個缺口更大。”
趙易也覺得自己有些疏忽大意了。
先鋒軍的食鹽也施行了專賣制度,這不僅能保障一個穩定的稅收,還能便于掌控。
三巨頭只是把鹽的價格降了下來,加上建設各地交通,這大大抑制了國內的食鹽走私。但對于對外的鹽走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時候也借助這些通道方便和國內溝通交流。
這時候的食鹽走私本來是利于苦于高價鹽的內陸居民,也能給先鋒軍帶來收入的一件雙贏的事,但在先鋒軍食鹽不足的情況下,卻差點成了禍害。
“最近兩三年內還得需要這些走私通道,不能斷。不過為了以后能順利收回和現在的食鹽危機,也該整頓一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