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可以積攢,也可以兌換成獎金。具體獎金由各單位自己出臺,設立最低的獎勵標準,比如標準小時工資的2倍。這樣可以給人們自由選擇的空間。有物質獎勵和時間獎勵,才能吸引人們多去勞動。”在最初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趙易就提到了加班的問題,“現在整個到處餓肚子的世界,有工作就是幸福,加班才是常態。在西方世界都在為修復家園加班加點勞動的同時,我們向來被稱為勤奮勞動的華人難道守著時制安穩的享福?
時不待我呀。前世需要兩三代人的辛勤勞動才換來了工業國的原始積累,現在我們哪能就貪圖休假享受?
還有一個我擔心的問題,就是熱帶地區的氣候環境讓人容易懶惰的問題。
這是無法回避的。
在極熱天氣沒法大體力勞動,否則很容易中暑。
在空調還沒有普及的這個年代,一年中至少有一半的時間沒法有效的勞動,這樣的原始積累時間必將大大延長,十年能打造出一個完成的工業體系基礎就算不錯了。
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的勞動,讓人們不厭倦勞動,不會變得懶惰。所以休息時間一定要調整好,甚至要科學的調整,可以在適宜的天氣里多加班,在不利天氣里多休假。
科學的調整也包括在休假時間的利用,組織學習,終身教育策略才是我們快速提升我們實力的法寶。”
趙易力推的人才等級制度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推進終身教育。
先鋒軍要夯實工業基礎,最關鍵的就是前十年。而這十年里先鋒軍沒有足夠的人才,甚至人力也不如華夏國內豐富,在內憂外患中只能靠自己培養。學校完不成這么龐大人才培養計劃,只能通過社會大學來壯大,施行終生教育。
畢竟學習也是需要時間的。
“對,在沒有一個好的環境和習慣的情況下,不能讓人輕易閑下來。”葉關也支持道,“這人一閑下來就容易出問題,要規劃好閑暇時間的利用。就算不學習,也不能讓民眾在空閑時間染上懶惰的習慣,得給他們找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做,用國家和集體的力量去組織推動。
天氣冷熱都有些極端的地方很容易養出一些壞習慣來,就是空閑時間沒好好規劃管理。
就像以前某些農村地區,到了漫長的冬天就閑得沒事了。沒人組織文體活動,或者沒人愿意組織,也沒有保障好的條件,閑在家里就容易惰懶,賭博等壞習慣就慢慢地養成了,而且越傳越廣,有些竟然成為傳統習俗了。
老毛子那邊也好不到哪里去。蘇俄時代還有經濟條件和國家組織,一旦崩潰,人口素質立馬下降,教育和社會教育都跟不上了。
東南亞這邊也是差不多的情況,這邊的氣候環境很難讓人餓死,沒有危機感,連社會進化都慢了一大截。
不為終身教育,就為了不讓老百姓閑下來變懶了,我們的那個書店計劃也得努力推行。不愿意學習,就算看小人書也比閑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