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意大利產品雖然也差了一點,卻在西方人眼中,卻比東方的東聯國更值得信賴。
偏偏這腳踏車是先鋒軍在交通類的主打產品。
先鋒軍對自行車需求很大,基本都用于本國使用,就算出口也競爭不過歐美那發達的自行車產業。
汽車更是如此,就算出口量大了,先鋒軍都不一定滿足原材料的供應。僅僅鋼鐵一項就限制住了汽車產能的爆發。
摩托車同樣是西方的強勢,先鋒軍的普通產品根本擠不進去,唯有推陳出新,三人一致決定推出了踏板車。
在46年1月份推出的踏板車,在46年當年就銷售了3千多輛,其中包括歐洲的1200多輛和美國的8百多輛。
銷量受限主要還是因為受到了戰爭的影響,無論是材料還是加工制造還有運輸通道,都被戰爭拖累了,使得意大利的黃蜂牌在歐洲占據了優勢。
在47年停戰后,更多的資源傾向了踏板車的制造,截止12月份上旬,國內國外一共銷售出了1.1萬輛。
踏板車和大眾汽車廠一起,都是用了三個人字疊加的眾字加圓圈標志,只是根據產品檔次的不同,又分割出了小綿羊和精靈兩個子品牌。
先鋒軍的踏板車產品類型已經逐漸豐富,有鋼鐵車架的平民型,還有鋁合金車架或者鋁合金蒙皮的高檔貨,甚至還有了塑料和玻璃鋼的概念車型。
產品線比較多,平均售價又都壓縮在了150美元以內,這讓大眾牌踏板車在經濟逐漸復蘇的歐洲逐漸流行,就連汽車業占據優勢的美國也慢慢推廣開來。
“明年歐洲經濟就逐漸開始好轉了,我們的踏板車沒法和汽車比,但卻是現在經濟狀況下的絕佳選擇。歐美消費潛力巨大,創造10萬輛奇跡也不是不可能。”葉關比李衡更有信心。
《羅馬假日》一上映,意大利人的黃蜂踏板車銷量就超過了10萬輛。在之后幾年里,很快攀升到了年銷量過百萬,直到60年代的二百萬輛,到了80年代甚至銷量過千萬輛。就算先鋒軍的踏板車只占一半份額,也早就銷售額過億美元了。
這個年代信息流通有限,電視很少,廣播和報紙透露的信息太少,倒是電影觀影人數眾多,能全面的展示產品的性能,才是最佳的廣告宣傳媒介。
“只可惜要毀一部經典了。”李衡感嘆了一句道。
有了曼谷假日,還能再出現羅馬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