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第二階段普通話和簡化字方案已經確定下來了,正準備全面推廣。第三階段的方案需要在實際運用后不斷修正確認,至少要五年以后。趙元任、李方桂、季慕林、馬一浮、陶行知、郁達夫、錢鐘書等人可以酌情轉入世界語計劃中,北邊的郭沫弱、陳寅恪、矛盾等人不會留下,但也可以參考他們的意見。”趙易叮囑道。
在這兩年的使用中,先鋒軍推行的普通話和簡化字方案有一些不適合的地方需要修改,第一階段推出的簡化字只是在35年第一批簡化字方案上改良的最基礎的是531字,第二階段增加到了1516個字。
這些字足以應對日常所需,形成未來簡化字體系的骨架,再多的簡化就不著急了,可以慢慢推動,甚至不添加也沒關系,后世的簡化字也只有2274個,其中還有些不常用。
簡化字過多過快,造成和傳統文化脫節太嚴重,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先鋒軍第一階段普通話和簡化字的編訂中,有原來的35版和37版方案打底,還有三巨頭帶來的電腦中的字庫,只是挑選出了一部分即可。到了第二階段,東聯國已經建國,邀請來的學者就更多了。
三巨頭考慮到未來和華夏的溝通,早早和寶塔山那邊打了招呼,矛盾等人也加入了進來,力求打造出和華夏共用的一套方案來。
人一多,意見就多。
一直拖到現在,在三巨頭和寶塔山那邊共同推動下,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才最終確定。
連老蔣那邊都有不少人贊同這套方案,主張施行,但那邊有大佬摁住,遲遲沒有動靜。倒是在談妥后,先鋒軍和解放區那邊都開始了新方案。
倒也沒多少人過多懷疑先鋒軍和那邊的聯系,畢竟這個是華夏文化界的大事,幾乎所有華夏相關的著名學者都或多或少的牽扯其中,華夏各方勢力基本都表示支持,甚至主動參與其中,最后的方案主持已經不是東聯國了,而是整個華人界代表,歐美華人都有代表加入。
除了國外有人警惕華人圈同文同音外,習慣了大一統思想的華人界覺得先鋒軍的選擇才是最正常的。
連日本人都在46年還不等經濟穩定就開始推行了簡體字了。
在前世簡化字的基礎上,第二階段簡化字顯得更加合理,和傳統文字的過渡也更加平順。有些字取消了簡化,有些歧義和異體字也分得更加清晰,很多字不再多字改一字。有些也更貼近文字的本意,甚至有些字還借鑒了甲骨文字和金文,象形文字的表達更加突出。有些字簡化得更加符合華夏傳統文化演變,符合漢字的邏輯表達。
有些拿不準或意見向左的字還是保留了原繁體模式,等待以后實際推行過程中的檢驗。
一個字一個字的摳下來才湊了這些字,更多的字只能放到第三階段了。
隨著時代發展,或許會新造出一些新繁體字來,或者一些簡體字不合適,需要重新修訂或者恢復到原來的繁體字。
漢字其實是不斷在演化的,畢竟人的思想和社會都在變化。就像投石的砲變成火炮的炮,就反映了某種演變。
西方所謂的希臘和埃及的一些文字千年不變,就像整個文明從一開始到結束都是一個模式的演戲一樣,總讓人感覺不真實。
或許一代人過去,有些字已經不合適了,做一些略微的調整也未嘗不可。不過社會的慣性很大,當全民教育普及后,再改變就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