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軍的低保福利不養閑人,本來已經拉開了檔次,沒工作的人只能享受最低兩檔的低保,吃飯都不一定吃飽,所以被驅使著必須找工作。可在大量移民涌來后,正常的崗位提供不上了。
各個崗位也有了安排和規劃,新的崗位并不是說說開就開,就連采礦和修路這樣的苦力活也不是就是干多了就是好事。
礦產采多了用不了,有時候連出口都沒有足夠的運輸力量。修路也一樣,就像寬軌,沒有那么多的需求,卻需要填進去大量的鋼鐵水泥,還有勞動力,有效利用率卻很低,就得不償失了。現在先鋒軍的發展狀況,就算修上十萬公里鐵路,也利用不起來。
李衡之前的一些基礎建設的舉措,就是在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但這樣的舉措并不能消化越來越多的移民數。
來東聯國的移民看似不多,只有幾千萬,但卻是主要集中在城鎮里,缺少了農村土地對人口的吸納。
之前三巨頭順手推動那場動蕩,也有要用多出的土地安置更多人口的想法。
對絕大多數移民來說,伺候土地才是他們的老本行,可以立即就能上手,也能立即生效的行當。土地也能讓他們安心。
但先鋒軍需要的不是困在土地上的勞動力,尤其華人人數偏少的情況下。除了一開始的軍人授功的一部分田地外,承包分土地的政策是不會施行的,這樣只會讓人心更散。組織起來,有組織有紀律的工人群體才是先鋒軍力推的發展方向。重工業提供的就業機會偏少,要求條件高,趙易才把目標選擇在了發展輕工業上。
“這是改版的計劃。”趙易提前有了準備,拿出了新改的五年計劃輕工業發展部分。
重工業部分改變不多,有些基礎就算不惜代價也需要在五年計劃中打牢固,一些目標是必須要完成的。
相對的,輕工業就靈活多了。
“我們還考慮到了對外的出口,以及和華夏的合作和互補。”趙易把一式三份的方案分別遞給了李葉二人。
二戰之后,歐洲對輕工業的需求旺盛,雖然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閑置的機械設備讓歐洲產品更具有競爭力,還有美國貨的沖擊,但需求市場更廣闊。華夏經濟若是操作得當,也不至于在美國貨的沖擊下被動挨打。
東南亞這邊優勢產業就是農業和輕工業,就算不大力發展,也至少需要穩住。
“農副產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紡織品……”這份名單目錄,就是根據后世產品項目分類而成。
后世網絡上的華夏工業大類俱全,作為工業黨的李衡就有完整的分類明細。先鋒軍的五年計劃就是按圖索驥,照此一一列舉,也要在五年計劃中健全這個體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