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軍提供了大量的學習機會。春節后的一次聚會中,他聽說東聯國的中專和大學的數量已經達到了76所,在校人數超過了10萬,其中包括大專在內的大學生在校人數就超過了一半。
再過一兩個月,先鋒軍培養的第一批本科生就要畢業了,估計人數會超過八百人。
當初還在二戰時期的44年,東聯國還沒有建國,先鋒軍就在清邁、萬象、瑯南塔等地建起了大學,培養起了人才。
這點本科人數看似不多,但若是加上當年的大專畢業生,總人數會超過三千人。明年這個數量會上升到七千人,而到后年會繼續翻一倍。
這已經相當了不起了,華夏此時大專以上畢業人數不過在一兩萬左右。其中大半還是學習法律、政治或者其他文科,學自然科學的不到一成,學工程的也剛剛一成出頭。而聽說先鋒軍這邊有五成以上學理工的,另有三成是學教育、醫學和農林相關專業的。
“聽說這邊給學生上課是上大課?還有電影教學?”張鈺哲好奇地問道。
余青松哂笑一聲道:“沒那么夸張。目前學生多一些,大課上得多一些罷了。有些名家的經典課程,被錄下來在大課堂上播放其實很方便,不占用太多時間,還能讓學生多學幾遍。這種教學方式其實不錯,要再過兩年,學生會更多,師資力量有些偏少,這種教學方式也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先鋒軍在43年就開始推行全民義務教育,再過兩三年,大規模的中學生即將畢業,會有更多的學生升入中專和大學。
在先鋒軍的教育規劃中,在49年開始的一五計劃中要施行高校擴招,爭取在54年大學畢業生人數超過10萬。
三巨頭把一五計劃定在從49年才開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缺乏人才。
沒有相關人才,一些項目就算有錢也施展不開。
至少49年的時候,先鋒軍自己培養的高等人才陸續孵化出來了,加上從華夏引進的人才,也能積聚到一個應對工業體系的數量了。
“先鋒軍不是從國內招攬了很多老師教授嗎?不是從國外還邀請了許多老師嗎?”張鈺哲不解,這一點他還是認可先鋒軍的,至少先鋒軍沒有一股腦地把國內的老師教授一網打盡,不至于讓國內斷了傳授。
他之前之所以猶豫,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國內隨戰亂叢生,總有新長成的學子孜孜求學,總得有人就近授業解惑吧?雖說很多學子南下來先鋒軍求學,先鋒軍還為此設立了很全面的助學資金,但總有一些不愿意離開的學子需要有人教導。教育,什么時候都不能間斷呀。
“這邊偏重于理工科,可選擇的人員還是偏少,才邀請了大量的國外師資力量。”余青松唏噓道。
這么多年了華夏人才還是偏少,先鋒軍這邊大學生在校人數已經突破5萬人了,卻沒有足夠的師資,不得不向國外邀請,連日本人都請了不少。
不少日本人會華語,水平也不錯,最關鍵的是此時華夏日語翻譯的人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