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外教來是需要大量翻譯的,否則講課別人也不明白。
三巨頭在44年就有意識的培養德語人才,為接收德國人才做準備。
不過這么短的時間,學會德語容易,掌握那么多的專業詞匯卻難,就算換成英語、法語或者拉丁語的專業詞匯,也不是短短幾年就能熟練掌握的。這些年先鋒軍培養出的德語高等級翻譯還不足七百人,一部分還要安排去翻譯從德國搜刮來的各種資料,能留在那些德國老師身邊做翻譯的已經不多了。
先鋒軍這幾年陸陸續續從德國引進了超過4萬的各類人才。工廠中大量德國技工身邊只有一些初級翻譯,有些身邊甚至沒翻譯。也幸虧他們靠技術吃飯,一些工作手上的動作是想通的,能讓人一目了然。
其實先鋒軍引進的德國人才中,高等級人才相對偏少。
美蘇英法諸大流-氓早就盯著這塊肥肉了,相對于美國人的優厚條件和全面的搜刮,愿意來東聯國的高等級人才很少,畢竟東南亞這邊以前還被歐洲人認為是蠻荒地區,論受歡迎程度,這年頭還不如經濟環境看上去更好的南美。
加上一百多個被先鋒軍提前或者暗中下手轉移的高級人才,來東聯國的德國科學家和高級工程師一共還不足三百人。
來先鋒軍的德國人才雖多,但基本都是中低檔次人才,就連中檔次的也是美蘇挑剩下的,數量還很少,大部分都是基本功還算扎實的普通工人,其中有一半其實就是來先鋒軍打工。甚至還有超過五千人是先鋒軍從各地戰俘營中挑出來的德國人。
先鋒軍也沒什么好挑的,比起華夏國內,東聯國顯得更加一窮二白,常年被當做原料殖民地的東南亞很多工業項目都是需要從零開始,那些德國普通工人和低層次人才也算是合適的帶路人。
歐洲其他地方來的人才要少一些,不止是語言,歐洲其他各國人才流失相對較少,流出去的人才也多數選擇一個美國夢,不像德國人那樣可選擇的余地不多。偶爾一些人才,依靠華夏和南洋這么多年受影響的英法翻譯也足夠應付了。
還有一個沒多少選擇余地的,那就是日本。
相對于遠在萬里之外的歐洲,有近水樓臺便利的先鋒軍更喜歡狠挖日本的那些高級人才。
對于日本人才,美國人和蘇俄等看不上,此時老蔣又顧不上,原歷史中日本雖然戰敗,但人才卻都沒有多少損失,沒有斷層,兩顆原子彈讓他們快速投降,讓本土上的科研力量得以保全,才能在戰后快速恢復。
這一次,三巨頭想挖一挖日本人的根腳。
“日本和華夏文化相近,日本人中懂華語的多,華夏日語翻譯也較多。很多專業名字也很相近,一些字句此時也相似,更容易懂。日本高級人才雖然算不上多高級,但給我們夯實基礎也將就著用吧。”三巨頭這一將就,就各種手段齊上,搜刮來了近7萬日本各色人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