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的花生油,均勻抹在揉搓好的長條上,然后用刀切成大小一致的面劑。
標準的面片是一片二兩,徐拙切好后隨便拿了一個稱重,正好二兩,不多不少。
爺爺從小就跟徐拙講,一個好的廚子,眼是尺手是秤,不差分毫。
以前他老不懂是啥意思,現在有了系統加持,徐拙終于體會到了。
把面劑在案板上滾搓成一個個的小圓柱,徐拙拿來托盤,托盤上抹油。
搓好的小圓柱依次擺到托盤上,蓋上保鮮膜,二醒就開始了。
依然需要等待半小時,徐拙閑著沒事,洗了手拿著手機在網上搜了一下燴面的制作方法和骨湯的熬制技巧。
家傳的手搟面基本上可以稱之為手搟打鹵面,因為不管是徐拙的爺爺還是他爸爸,做手搟面向來就是搟面、熬鹵,從沒有做過別的形式。
幸好店里只有徐拙一個人,不然他這么明目張膽的轉行做燴面,長輩們絕對要打人。
歲數越大,就越在乎什么傳承之類的東西。
但是現在徐拙只在乎完成剩下的兩個新手任務。
然后看看這狗系統到底是個什么來路。
網上能查到的做法倒是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是家庭做法,一些飯店的采訪徐拙也看了,但是都是一些擺拍和無關緊要的話。
比如骨湯的熬制,一般都會說加什么料,熬制多久,但是從沒人說過,配料的比例什么的。
這些商業機密,在網上很難查到。
半小時后,徐拙放下手機,再次洗手,準備三揉。
托盤上的那些小圓柱已經吸收了油脂,變得軟滑,筋性更強。
把小圓柱一個個的揉搓一遍,然后按壓成長條,放在一遍稍微醒一下,徐拙開始做最后一步。
用抹了油的搟面杖,把按壓好的長條,搟成長方形的面片。
這種面片就是常見的燴面片了。
吃火鍋時候的最后那個扯面片的環節,用的就是燴面片。
徐拙把一張張片面抹油疊放在一起,二十張一摞,用保鮮膜包起來放進冰箱的冷藏室。
用的時候,只需要拿出來,把面片拉長,撕成寬面條的樣式下進骨湯里煮就行,比做手搟面快得多。
徐拙相信,假如下午還是三十多個食客的話,他絕對不會跟上午這樣忙得跟頭流水了。
他甚至根本不會出汗。
燴面能在餐飲界普及開來,正是因為燴面的效率更高。
放眼北方的街上,燴面店幾乎一家挨一家,雖然也有手搟面,但是大多都是裝樣子,用的是面條店買來的機器面條。
當然了,家庭吃飯的話,還是手搟面更受歡迎。
南方的孩子徐拙不清楚,但是北方孩子的記憶中,大多都有一碗媽媽親手做的手搟面。
忙完這些,徐拙剛準備喘口氣,狗系統的提示音再次響起。
“恭喜宿主觸類旁通,成功做出燴面,特獎勵技能——骨湯熬制。”
“希望宿主多多努力,做出更多更好的美食出來。”
徐拙一愣,完全沒想到狗系統會這么大方,居然就這么把骨湯的熬制給甩出來了。
看來,今晚真的得賣燴面了。
不過,不管是牛骨湯豬骨湯還是羊肉湯,都需要熬制四五個小時。
現在已經是下午三點半了,時間上根本來不及。</p>